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6|回复: 0

[散文] 《世界秩序》(下)

[复制链接]

6239

主题

152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68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6-2-22 15: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秩序》(下)




“中国现在的领导人已是革命以来的第五代。前面每一代领导人都体现出了他们那一代对中国所面临问题的深刻洞察力。毛泽东决心把过去的制度连根拔起,即使对他在胜利之初亲手建立的制度也不例外。他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那些制度在中国的官僚倾向影响下停滯僵化。邓小平明白,中国除非参与国际事务,否则不可能继续发挥其历史性作用。邓小平的目标十分明确:韬光养晦,以防引起别国不安;不出头,但通过实现社会和经济现代化来扩大中国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江泽民从1989 年开始,对外亲自执掌外交,对内扩大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在他的领导下,人民共和国充分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国际政治和贸易体系中的正式一员。胡锦涛巧妙地平抚了世界对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的担心,为后来由习近平阐明的新型大国关系概念奠定了基础。P295

老牌大国和崛起中的大国之间存在潜在的紧张因素,这一点自古皆然。崛起中的大国不可避免地会涉足之前被老牌大国视为禁脔的某些领域。同样,正在崛起的大国怀疑对手会在它羽翼未丰的时候试图扼制它的成长壮大。啥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历史上新兴大国和原有大国互动的15个例子中,10个导致了战争。

因此,中美双方许多重要的战略思想家根据行为模式和历史经验都预言两国必有一战,这并不令人意外。中国把美国的许多行动理解为要阻挡中国的崛起,把美国对人权的促进看作破坏中国国内政治结构的手段。一些重要人物把美国所谓的重返亚太政策说成是最后摊牌的前奏,认为美国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中国永远处于二流国家的地位--考虑到本书写作期间美国并未进行任何重大的军事部署调整,这样的态度更值得注意。

美国则害怕不断壮大的中国将一步步削弱它世界第一的地位,也因此而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一些举足轻重的智库把中国比作冷战时期的苏联,认为中国一心要对它的周边地区实行不仅是经济上,而且是军事上的主导,最终建霸权。P297

秩序永远需要克制、力量和合法性三者间的微妙平衡。亚洲的秩序必须把均势与伙伴关系的概念结合起来。使用纯军事手段来维持均势将一步步引发对抗,只靠施加心理压力来营造伙伴关系则将引发别国对霸权的担心。必须运用精明睿智的政治技巧来找到两者间的平衡。假如这一平衡无法实现,迟早会酿成大祸。P304

美国拥有开放文化和民主原则,千百万人将它奉为楷模,希望能够栖身于此。与此同时,美国坚信自己的原则具有普世性,这给国际体系带来了挑战,因为它暗示不实行民主原则的政府就不是完全合法的政府。这一信念根植于美国人的思想深处,只是偶尔才会成为官方政策。在美国看来,世界绝大部分地方都生活在不尽如人意的暂时性安排之下,终有一天会得到救赎。同时,他们与美国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间的关系肯定也含有潜在的敌意。

自美国建国之初,这些互相矛盾的关系就已经存在。对托马斯·杰斐逊来说,美国不只是正在形成的大国,也是一个“自由帝国”,是一股代表全人类捍卫善政原则的不断扩展的力量。杰斐逊担任总统期间曾经写道:
我们感觉肩负的责任不限于我们自己的社会。我们不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是全人类的代表。时势拒绝了别人,但对我们偏 爱有加,赋予我们责任,去证明一个社会可以为其个人成员创造多大的自由和自治空间。p308

整个19世纪,美国一直福星高照,得以分别在不同时候逐一应对种种挑战,而且常常彻底解决了一些挑战:走向太平洋并确立了有利的南北边界;在内战中捍卫了联邦的完整;投放力量反对西班牙帝国,继承了其多数殖民领地。以上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段,每完成一件事,美国又立即回到缔造繁荣、改善民主这一使命上来。美国的经验使它更加坚信,和平是人类的自然状态,只有他国的无理或恶意才会妨碍和平。欧洲的治国策略是在和平与战争之间纵横捭阖。在美国人看来,这违反常识。旧大陆的整个外交政策体系和国际秩序是暴君任性无常的产物,是贵族做派和玩弄阴暗手段的劣根性文化倾向。美国将摒弃这些做法,拒绝承认殖民利益,高度警惕欧洲设计的国际体系,倡导在共同利益和公平交易的基础上与他国发展关系。P314

冷战胜利后,固有的矛盾随即浮现。美国一直追问自已所付出的努力的道德价值何在,它反躬自省,苦苦纠结,历史上几乎无先例,要么是美国的目标本来就不可能实现,要么是美国没有采取恰当的战略。批评家把这些挫折归咎于领导人的道德和智力缺陷。历史学家也许得出结论,认为这源于整个美国社会在武力与外交、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权力与合法性的问题上态度暖昧,踌躇不决。P365

这样的考虑促使毛泽东再次使用了1593 年中国统治者对付丰臣秀吉率领的日本人入侵的战略。与超级大国打仗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想法,至少有两名中国陆军将领拒绝带兵与美军作战,但毛泽东坚持出兵。中国的突然进攻迫使美军从鸭绿江撤退。P382

在杰拉尔德,福特的葬礼上,我致悼词,其中几句话是:

自古以来,尽管人类罪孽深重,上帝还是保留了人类,因为在任何时期,总会有十个正义之士来救赎人类,尽管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 杰拉尔德。福特就是其中之一P404

里根意识到了苏联潜在的弱点,并对美国制度的优越性高度自信(他对美国政治哲学的理解比其国内批评者要深),他把19世纪让美国态度模棱两可的两种成分(权力与合法性)捏合在了一起。依托一些被国会长期搁置的计划,他向苏联发起挑战,使其陷入无法取胜的军备和技术竞赛。同时,里根在演讲中或多或少地重提威尔逊的道德主义,激发了强大精神动力。1989 年他离任时发表的告别演说也许是最深刻的例子。在这篇讲话中,他描述了对美国这个辉煌的山巅之城的懂憬:

在整个政治生涯中,我曾经一再谈起这座辉煌的山巅之城,但是我不知道是否清楚地表达了我的思想。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一座高大的、令人骄傲的城市,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石上,而绝非空中楼阁。上帝保佑着它,街上人来人往,各种肤色的人生活在和睦与和平之中。这是一座拥有自由港、商业繁荣并且富有创造力的城市。如果这座城市建有城墙,那么城门一定向所有梦寐以求来到这里的人们敞开。我过去这样认为,现在仍然这样认为。

对里根来说,美国作为辉煌的山巅之城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真实存在,因为他决心把它变成现实。

里根深信,共产主义者拒不妥协,是出于无知而不是恶意,是因为误解而不是敌对。尼克松认为对自身利益的深思熟虑可以促使美国与苏联达成和解,但里根不同,他认为,对手只要意识到美国原则的优越性,斗争就会结束。P408

戈尔巴乔夫想用苏联的改革概念对抗里根的设想。可是,到 20世纪80 年代,苏联领导人几十年来一直挂在嘴上的“力量对比”已经对他们不利。运转不灵的经济模式已经支撑不了这个帝国长达40多年的四面扩张。美国虽然有分裂和摇摆,但保留了实力地位的关键要素:在两代人的时间里,它已经建立了由主要工业中心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组成的非正式反苏联盟。戈尔巴乔夫意识到苏联无法维持现行路线,但低估了苏联制度的脆弱性。他的改革呼吁释放出来的力量杂乱无章,无法进行真正的改革,也打击了士气,无法继续实施极权主义领导。这验证了半个世纪前凯南的预测。P410

因此,美国和北约部队在21世纪初遇到的局面,与年轻的温斯顿·丘吉尔在1 897 年遇到的情况大致相同:

除了收获季节出于自卫的需要各派暂时停火之外,帕坦(普什图)部落一直处于秘密或公开交战状态。每个人都是战士、政治家和神学家,每一所大房子都是领地要塞……每一个村庄都有防御设施。每一个家庭都有未偿的血债,每一个宗族都有世仇。众多部落和部落群体之间都有账要算。任何事情都无法淡忘,任何债务都要偿还。

在这种情况下,打造所谓的联合政府,以及联合国试图建立透明、民主、在安全环境中运转的阿富汗中央政府,无异于彻底改写阿富汗的历史。这实际上是抬高一个宗族(哈米德·卡尔扎伊的普什图波帕尔扎伊部落)压低其他宗族,并要求它通过武力(自己的军队或国际联合部队),或者通过分发外国援助的物资,或两种手段并用,来号令全国。强制推行这些制度将不可避免地剥夺历史形成的特权,重组干变万化的部落联盟。任何外来力量都很难理解和掌控这种局面。P419

美国总结21世纪战争教训的时候不应忘记,除了美国,没有其他大国能把改善人类境遇作为战略目标之一。美国的战争目标不仅是惩罚敌人,还要改善人民的生活,追求胜利不是为了占领土地而是分享自由的果实,这样的国家必定与众不同)。如果放弃这一重要的理想主义,美国就是背叛自己。不理会国家经历中这一核心内容,美国也法安抚朋友,战胜敌人。然而,要想取得成效,雄心勃勃的政策离不开对深层因素客观冷静的分析。这些深层因包括其他地区的文化和地缘政治结构,反对美国利益和的敌人的决心和策略。实现美国的道德愿望,要依可行的方法,要考虑政策的战略要素,赢得美国人民的支持,并延续多个政治周期。

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曾经一针见血地阐述了美国的矛盾心态:

美国人是讲道 义的人民,希望外交政策反映举国拥护的价值观;但是美国人也是务实的人民,希望外交政策收到成效。

美国的国内辩论经常被描述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对美国和世界来说,两者之争的结果也许是:如果美国不能二者兼顾,二者都会落空。P431

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旋律。它是一套解读世界的信念,通过解释周围发生的各种事件,激励或安慰个人。在中世纪时期,主旋律是宗教;在启蒙时期,是理性;在19-20世纪,是民族主义和历史观。科学和技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导观念,它们推动了人类福祉史无前例的进步。科技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文化限制,但也催生了足以毁灭人类的武器。技术带来的通信方式使全球各地的个人或机构能够即时联络,一触按钮便可储存和提取海量信息。可是,技术应该用于什么目的呢?如果技术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自成一体,会对国际秩序产生什么影响?面对破坏性如此巨大的现代武器技术,共同恐惧能促使人类团结起来消除战争灾难吗?还是拥有这些武器会让人永不安宁?通信的方便快捷和无处不及能够突破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壁垒吗?在透明的世界里,能让古老的人类共同体梦想变成现实吗?还是正好相反,由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网络透明度、缺乏隐私,人类被迫进入个没有任何界限或秩序的世界,在无法理解的危机之中挣扎?p434

相异的文化有可能构成一个共同体系吗?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出自约200名代表之手。他们分两批汇聚在相距40英里(在17世纪是可观的距离)的两个德意志小镇,其中没有一人被作为重要人物列入史册。他们之所以克服了重重障碍,是因为他们都经历了惨烈的“三十年战争”,决心不让战争重现。我们这个时代的前景更加严峻,必须应势而动,否则就会被挑战吞没。

远古的神秘历史碎片揭示出,人类社会无可救药地充满着变化和冲突。“世界秩序”就像火焰,“适度地燃烧,适时地熄灭”,而战争则是“世间的圣父和国王”,带来了世界上的变化。但是,“在表面之下,事物统一在一起;而统一取决于在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做出平衡的应对”。当今时代的目标必须是约束战祸,实现平衡,而且必须在历史的激流中完成这一使命。对此,一个著名的隐喻便是:“人不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人也许永远把历史看作一条河流,但河水会变化不止。

多年前,我年轻自负,曾妄想就“历史的意义”建言立说。我现在明白了,历史的意义需要探索发现,而不应断言。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给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同时认识到今后仍需公开讨论这一问题。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而政治家必须在结果难料的情况下做出应对挑战的决策。P491



                                          吴砺

                                                                                         2016221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