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3|回复: 0

[散文] 《权力的艺术》(下)

[复制链接]

6231

主题

1523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4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6-4-1 11: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权力的艺术》(下)


“对杰斐逊来说,华盛顿是高高在上、有距离感的,他优雅得体、超然孤高,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神话。  “他无所畏惧,有种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泰然。”杰斐逊在很久之后写道,“他性格中最大的优点或许就是审慎,行事之前必先对任一条件、因素深思熟虑、再三权衡。如果心存疑虑,绝不会贸然行动。可一旦做出决定,便不顾任何艰难险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杰斐逊对华盛顿才智的评价就没那么高了:“他思维清晰、头脑灵活。不过算不上绝顶聪明。他的洞见深刻,可是不及牛顿、培根、洛克般敏锐,而且他认为自己的判断总是最明智的。他处理起问题来慢条斯理,鲜有创新或想象,但决断有力。”

在表象之下华盛顿还有隐藏的一面。“他天生急躁易怒、自视甚高,不过时刻的反省和坚定的意志让他牢牢地、习惯性地掌控自己的缺点。”杰斐逊继续写道,“然一旦失去控制,他的怒火是可怕的。”换句话说,就是与华盛顿打交道需要小心谨慎,不可冒犯他。P206

随着华盛顿政府逐渐成形,杰斐逊开始把汉密尔顿视作共和派最深恐惧的化身:一个有可能愿意牺牲美国的自由事业换取专制独裁的人。而在汉密尔顿的眼中,杰斐逊是一个为了乘上法国革命的东风,不惜把美国人民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一切都抛弃的人。汉密尔顿的观点(和杰斐逊的一样)是极端的、反应过度的。然而,当时的政治现实是极端、过激的观点盛行,而汉密尔顿和杰斐逊身为政治家,都无法置身时代之外。P210

不过,杰斐逊同样也相信妥协。他给女儿帕茜提出忠告:对任何人、任何事都采取宽容的态度。“亲爱的女儿,看待每一个人都要从他的优点出发,因为我们中没有一个人——确实,一个也没有————是完美的。假若有缺点的人都不值得我们去爱,这个世界就会成为爱的荒漠。”杰斐逊在1 790 7月写道,“我们所能做的,是要尽可能善用我们的友情:热爱和珍惜朋友的优点,避免沾染他们的缺点;千万不能抛弃他们,就如同不能因为一两段乐章平淡无奇,就将整本乐谱丢弃。”这些话不论是对蒙蒂塞洛还是纽约的生活来说无疑是至理名言。P212

把美国建国之初针锋相对的思想斗争概括为杰斐逊与汉密尔顿之争,貌似很有几分道理。对两人各自的拥护者来说,在当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讽刺夸大对方的形象是便利的做法:汉密尔顿是个一心建立君主制、诡计多端的标准英国佬,杰斐逊则是个沉醉于过度民主、头脑简单的典型法国佬。当然,这样的简化不可避免片面的。P218

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杰斐逊曾说过:“王室对人民的爱永不改变,就像野狼对羊群的爱。”p219

这个晚上就这样结束了,杰斐逊不禁思忖起亚当斯和汉密尔顿两人之间的差别:“亚当斯先生做人、为政都诚实正直;汉密尔顿做人亦是如此,却相信为政时,需要借助武力或腐败。”

两人在华盛顿任总统的风云年代里都不是杰斐逊的盟友,分别代表了杰斐逊认为让人担忧、令人不安,甚至危险的势力和倾向。P224

违拗乔治,华盛顿不是件轻易能够办到的事。但杰斐逊巧妙地运用了策略,在明确表达自己意愿的同时,由于他话语恭谦,反而让华盛顿无从反击。这件事突显了杰斐逊的政治形象:他能够在不动声色间不容反驳地达成目的。他不会咆哮怒吼,也不会浮华虚夸,他的言辞如和风细雨,可他的意志毫不动摇。P232

杰斐逊深知,避世的英雄通常都会受到召唤,再度出山。毕竟,不久之前的华盛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美国人民曾经有过一次向一位伟岸的弗吉尼亚隐士求援的经历,他们很可能会再度这样做。P244

杰斐逊深知,民众的吵吵嚷嚷是民主必须付出的代价。P249

他继续写道:

遇上别人言语无礼的时候,倘若我们仍然和善待之,他就会恢复理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并且竭力弥补自己的过失。在场的人见了,也只会责怪他的不是,称赞你的大度。不过,谈到在社交场合为人处事的审慎原则,有一条至关重要,千万别忘记:绝不要与人公开争执或辩论。我还从没见过在这种情形下,辩论的一方能够说服另一方。相反,双方越辨越激烈,最后因为出言不逊要拔枪决斗,这种情形我倒见得多了。我们的信念源于自身冷静客观的推论,这或需要我们独处深思,或需要我们把自己从辩论中抽离出来,认真听取他人的看法,然后在自己心里不偏不倚地权衡斟酌。就是这一条最重要的原则,让富兰克林博士成为社交界最和蔼可亲的人:“从不顶撞任何人。”P265

“如此一来,我猜想这次选战我会是你的手下败将了。”亚当斯对杰斐逊言道,“我只有一句话要说:我会做一个最忠实的国民。”“亚当斯先生,这并非你我之间的私人竞赛。”杰斐逊回忆自己当时这样回答。P283

尽管近些年来关系一直紧张,杰斐逊和亚当斯夫妇还是保持了点到》乚貌了点到为止的礼貌关系。1801 1月初,总统和第一夫人请副总统杰斐逊来家里吃饭。“杰斐逊先生和我们一起用了餐。他在答复邀请的回帖中,恳请总统一定要相信,他对总统极为尊敬推崇。”在1801 13日给自己一个儿子的信中,阿比盖尔这么写道。她将于213日星期五离开华盛顿,动身之前,她在家里接待了杰斐逊,请他喝下午:。据阿比盖尔说,杰斐逊“来拜访了我…….一则同我告别,二则祝我一路顺风。我没想到他会这么客气”。

这些重感情的点滴小事很能说明亚当斯夫妇和杰斐逊的品格。在过去的大约1/4个世纪中,他们一起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们对彼此的人生了解之深入、透彻,在世的人当中,没有几个能够做到。当初是政治促使他们相聚在一起,现在也是政治促使他们分道扬镳。尽管如此,他们对彼此仍表现出了善意的关怀。P295

对杰斐逊而言,汉密尔顿代表着最危险的趋势。然而,身为总统,杰斐逊并没有对汉密尔顿建立起的金融体系加以摧毁。“我们之间真的没有个人恩怨,”杰斐逊在后来提到汉密尔顿时说,“也许,就个人而言,我们都认为对方不错;但是,作为政治家,我们两人的政见是完全对立的。”P347

延续下来并占有统治地位的全然是杰斐逊的理念,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反映出这位获胜总统复杂的性格。杰斐逊领导下的美国既不全是联邦党式,也不全是民主共和党式。它更像是两者大理石般斑驳的混合物,经由一位务实者调配而成。路易斯安那购地案在形成国家未来格局、显示杰斐逊政治领导力方面,意义深远、无可超越。例如,他认为政府的权力应该是有限的,但当他认为权力更广才能最好地服务国家时,则应不在此列。那是回味胜利与成功的时刻。P348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分裂标志着杰斐逊超越了后1798时期单纯从语言上进行区分的做法。人在谋求权力的时候,从理论上谈论理想化的政治是很容易。然而,一旦大权在握,行使权力的要求是如此复杂多变,原本在思想上十分确定的事往往在真正执政时被最先牺牲掉。杰斐逊取得的成就,在他的联邦党政敌看来,是不可企及的。对某些人来说,他已经不再像个民主共和党人了。换句话讲,杰斐逊令当时的极端分子极其不悦,这标志着他做事没有死搬教条,而是遵循着实用主义的原则。P357

“假如这座房子不叫蒙蒂塞洛,”一位来访者于1816 年写道,“那我会叫它奥林匹斯,它的主人就是朱庇特。”杰斐逊的家人同意这种看法。“他的乐观和慈爱,”一个外孙女回忆道,“就像温暖的阳光,照耀、鼓舞着全家人。”P384

就这样,一段被政治摧毁的旧日友谊重新建立了起来。1812 210日星期一,亚当斯从昆西给杰斐逊回信时,那些不愉快的日子似乎已成了过眼云烟。P391

关于政治的变幻无常,亚当斯写道:“50 年来,我的名声一直是大众茶余饭后咀嚼的话题,将来也会如此。因此,名声对我而言就像一团泡沫,一张飘荡在夏日多变的微风中的蜘蛛网。”杰斐逊的态度也是如此。1813 6月,他在写给亚当斯的信中说道:“现在我的终极追求就是伊壁鸠鲁式的享乐主义——身体舒服,内心宁静。我希望就这样度过余生。”P392

自社会形成之初,人们就持有不同的意见,并就此形成不同的派别。在所有允许人们自由思想、自由发声的政府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派别。现在美国所经历的政治派另4之争古已有之。究竟是人民的意愿占上风,还是贵族精英的意愿占上风,古希腊和古罗马政坛一直为之争论不休……由于我们的政界资历较别人更久,同胞们对我们的名字更熟悉些,所以认为和你意见一致的那一派会把你看作他们的领袖,另一派把我看作领袖,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杰斐逊认为,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政治纷争早该结束了。“我和你,我亲爱的先生,就像老迈的普里阿摩斯,怎能穿上儿子赫克托耳的铠甲呢?我们这把年纪了,怎能代表各自的派别在报纸这一角斗场上针锋相对地比拼呢?我绝不会这样做。我早已下定决心顺从于世人的评判,他们将按照我的行为评判我,我绝不会为自己解释一句。”P392

虽然传统的基督教和犹太教传播已久,而且依然拥有众多支持者,但杰斐逊在思考非传统的精神信仰传播时,却有独到见解。“如果我创立一种新的宗教,我会将其称作‘蜜蜂教’,鼓励教众以蜜蜂为榜样,汲取各种宗教的精华。”杰斐逊说道,“我的基本教义是……我们的救赎来自自身能力范围内的工作成就,而不是来自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信仰。”P402

这是一场困难重重的持久战,尤其是在传统基督教还有着巨大影响的情况下。杰斐逊在给约翰,亚当斯的信中写道:“有些人称自己是耶稣教义的诠释者。事实上,耶稣教义的最大敌人恰恰就是这些人。他们将耶稣的教义歪曲为一种高深莫测的虚幻体系,而这个体系并没有以耶稣真正的圣言为根基。终有一天,耶稣诞生的神秘主义说法——耶稣是上帝之子,被投生于处女的子宫中——将与女神密涅瓦(雅典娜)从朱庇特(宙斯)的脑中诞生的说法一样,被视为寓言。耶稣本是最令人尊敬的人类所犯错误的改革者。我们可以期待美国的理性和自由之光将驱赶所有那些虚伪的传说,还我们本真的耶稣教义。”P403

1822 年 6月的第一天,怀着对密苏里的担忧,忍受着手腕的伤痛,他给亚当斯写信:“报纸上说斯塔克将军去世了,享年 93岁。查尔斯·汤姆森在这个年纪还活着,乐呵呵的,瘦得像蚂蚱一样。但他严重失忆,几乎连一个家人都认不出来。一个好友不久前拜访他,他好不容易才想起对方是谁。而且才坐了一小时,他就把同一个故事讲了4 遍。这难道是生活?……这顶多活得像一颗卷心菜,而且绝对不值得祝福。”P410

1826年夏,在《独立宣言》发表15 周年纪念时,华盛顿庆祝活动的组织者非常希望当天能将杰斐逊请到首都。当时他已病重,无法同意这一请求,但他在沐浴着阳光的小屋里为庆祝此事写了封信。“所有人都已经或正在睁开眼睛关注着人权。科学之光已投向每个角落,揭示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真理。那就是,多数人并不是生来就背负着鞍具,少数人也不是生来就穿着带马刺的靴子,可以在上帝的恩典下合法地凌驾于前者之上。对他人来说,这是希望的根本。对我们来说,就让每年的这一天始终提醒我们回忆起这些权利,以及对其永不消减的热爱。”

这是他对这个他协助建立并带领发展的国家的最后寄语。P416

杰斐逊想帮助李,但已无能为力。他病得太严重,无法找出他曾承诺要给李的文件,那些文件里记录了他有关阿诺德、塔尔顿及康沃利斯的叙述。杰斐逊用充满哲学意味的大白话谈及死亡。“他举重若轻地谈到死亡的可能性——就好像一个人可能遭遇一场大雨——这种事情并非人心所愿,但也没什么可惧怕的。”

李注意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凹室里有飞来飞去的苍蝇,杰斐逊却自己挥手驱赶,不让围在他身边的任何人帮忙。

杰斐逊尽可能地要自力更生。“伦道夫夫人后来告诉我,这是他的习惯——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无能为力这一概念,他要与岁月抗争。”李写道。在离开内室来到大厅后,李再也没有见过杰斐逊。P418

在杰斐逊去世的同一天,600英里外的约翰·亚当斯也去世了。他同样也是在家中的床上逝世。时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将这个巧合称作“冥冥之中的天意,可见可感。因此我对世界的主宰心存感激,暗暗敬仰,他面前的我卑微渺小”。丹尼尔·韦伯斯特要在波土顿的法纳尔厅致悼词,他在某天早餐前写完了悼词。后来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我的眼泪浸湿了纸张。”致辞当天,波士顿阳光明媚,总统当斯也亲自出席。韦伯斯特的致辞令杰斐逊和亚当斯与美国先贤们比肩,他们伟人的形象,永远保持欢心雀跃:“在我们的第50个纪念日,在50年大庆的日子里,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时刻,人们欢呼雀跃,感恩节的致谢辞又再次响起,他们的名字在人们口中传颂,就在那时,他们携手飞向了天堂。”

在病榻上,约翰·亚当斯最后的遗言提到了他的老对手兼老朋友:“托马斯,杰斐逊不会死。”

是的,杰斐逊永垂不朽。P422

那么他到底是谁?用最简单平实的方式描述,唯下一个真正的杰斐逊是一个曾经生活过、爱过、领导过,于1826 年一个潮湿的夏日,在一个木制灵柩中被抬进了他的坟墓的人。真正的杰斐逊和我们当中很多普通人一样,身上充满了矛盾、互相;中突的情感、缺点、罪恶和美德,这些永远无法共存的因素。几乎陪伴了他的一生的是他对于权力和控制的渴望。他一直非常成功地掩饰了这些渴望,就连对于他的生活和工作的最机敏的观察者都难以察觉。亨利·亚当斯写过.“他追求的领导力是基于同情和爱的领导力,而非发号施令的领导力。”但这并不属实。对于他来说,同情和爱是他的政治圈成员们要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而这个目的就是控制权力。如果他发现感情不足以得到他想拥有的权力,他便会利用其他途径达到统治的目的。P426

杰斐逊要求在自己墓碑上刻下的三项个人成就分别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规》的执笔者以及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始人——这体现了他对于思想和心灵的自由的热爱,以及他对于未来的信念。它们体现了他漫长而动荡的一生中所受争议最少的成就,体现了理’陛的至高地位、自由的诸多可能性和对于智慧的永恒追求。它们也体现了他对于事物的创造力和领导力。他曾为其中每一项事业而奋斗,让世界上足够多的人信服,他的远见是正确的,而不仅仅是留下一直存在的纪念碑。而杰斐逊留下的最伟大的纪念碑就是这个国家——无论多么漫长、多么痛苦,它都一直致力于在一个由野心和私欲驱使的政治界里实现着理想。P429

小小的坟墓坐落在山峰西侧。到了黄昏时分:夜幕似乎降临得十分缓慢。东侧的阴影在里瓦那河和沙德维尔上空拉长,降落在蒙蒂塞洛和马尔伯里罗上空,笼罩着他的亭阁和花园,最后才停落在托马斯,杰斐逊——这个永远热爱光明的人的身上。P429

                                                            吴砺

                                                             2016331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