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3|回复: 0

[散文] 《 文明史》(四)

[复制链接]

6236

主题

152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59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6-10-26 09: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明史》(四)


      “比起世界所有其他地区,拉丁美洲更是不断变化,而且变化更加迅速。昔日的景象明日很可能就不值分文,或者听起来就像是假的。P446

        拉丁美洲是一个广袤的空间。它人烟稀少,实际上仍缩在其过分宽大的外衣中。那里空间极其广袤,广袤得让人陶醉。P446

        战斗的社会与农民的文学开始活跃:今天,被自然、空间或贫穷本身与世隔绝的不幸者,尤其始终是文学的主角,但是这主角被新的战斗文学弄得过火得可笑。新文学感情强烈、平铺直叙、色彩浓艳。它们首先把穷人展示为社会的乃至文明的牺牲品,它对生活的恐惧,就像对荒无人烟的自然本身那样无动于衷。P453

         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间的第一个差异(虽非是唯一的),当然是后者自发的和日趋强烈的得到肯定的自由主义,这种差异越来越体现在摆脫种族偏见上。无疑,在肤色这个方面,并不是所有一切都尽善尽美。但是在世界的哪一部分,人们能够做得更好呢?就这一方面而言,拉丁美洲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P455

          拉丁美洲,尽管它漫不经心,欢乐活跃,民众节日沸沸扬扬,但在面对现实世界,如同面对昔日世界一样,也深深地感到痛苦。因此它是“悲伤的大陆”( le continent de|a tristesse)I凯泽林语)。P461

          这个美洲自强不息,一直坚持使自己出类拔萃。作为一种文明,长期以来它一直是一位不带行李的游客,它相信,在它面前展现着无限美好的未来,只等着它去把握。1787 年宪法的缔造者之一托马斯—杰斐逊断言:“亚美利加在形式和原则上都是全新的。‘自那以来,它坚信自己日日都有新气象,像杰斐逊一样认为“土地属于生存者”。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以自信的步伐跨过经济、社会或政治危机:它的内在力量,它充沛的乐观主义,仿佛永不衰竭。P476

         依然如此年轻的美国刚刚有点见老。越南战争使它变得更老一些。它终于意识到它的历史,正在接近它真实的时刻。它发现,在它对历史兴趣的排斥之中,在不合群的个人主义或孤立主义之中,在抛弃所有使个人或国家丧失自由的限制之中,存在着“一个文化与政治传统的统一,美国文明便建立在其上”。

          确切地说,这种暗含的传统不会遭到美国现代生活环境的反对吗?过去无疑开始压在它的肩膀上。P477

         美国长期以来都相信它在铸造一种新的命运,一种新的未来,它没有先前那些日子的阴影,因为过去即刻自动消失。逃避与过去的一切联系,或断绝与根深蒂固的事物的关系,把赌注压在无法预料的事情上,此为金科玉律。“opportu-nity”(机会)一词乃是关键词:所有配得上这个词的人,在“机会”到来时都应该把它抓住,开发利用它,一直达到它所允许的极限。正是在这种“竞争”中,人才能脱颖而出,显现出自己的价值。

         因此,美国作为一个集体也是这样表现自己的:美国的过去是一系列的机会,一经提供,几乎立即就完全被把握住:它的过去是一系列“碰运气”的过去,这些“碰”通常成功了。让我们首先只列个机会表,这些机会既包括原先的,也包括新近的,p478

         请看一看从乔治,华盛顿到托马斯,杰斐逊这些有毅力,有坚定的信念、要建立世界最好的宪法的人,是何等人物。这不是不敬,大概也不无益处。人们早就说过:开国先辈们( Fathers)“在霍布斯哲学和加尔文教的基础上”,制定了一部宪法。他们也认为,人“对人像狼一样”,人的“肉欲性情”与上帝是截然对立的。在谢斯起义翌日,诺克斯将军就此写信给华盛顿道:“美国人毕竟是人——一带有属于这种动物的不安分激情的人。”(1787 年)

       《独立宣言》宣布人们有举行反叛的权利,宣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使这些所有者、这些实业家,这些法律界人士、这些种植园主、这些投机商和金融家——这些“贵族”——深为着迷并感到兴奋的伟大思想,乃是保护财产所有权、财富和社会特权。美国是新生儿,但它早已有了富翁,他们的财产,不管多么有限,却使他们有资格领导别人。作为证明,人们只需听听那些为编订宪法而集会于费城大陆会议的开国先辈们的话,或者读读他们的信件和他们同侪的信件。他们的基本假设是非常清楚的。P486

         上文所述确定了一种总的思想。人们以自由(libeny)和平等(equality)的名义所强加的秩序,就已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秩序,作为资本主义秩序,可能还有所节制。给有钱人权力、职务(种种责任)。对其他人,则有受反对富人的法律所保护的那种伟大特许权,就像富人受反对其他人的法律所保护一样。随后,没有什么了不起,美国宪法,在力图一个一个地平衡永远自私残酷的人类兽性的冲动范围内,被认为是革命的、新颖的、平等的、公正的。

         1787 年宪法确实是一个巧妙的平衡力量的机制。托马斯·杰斐逊说道:必须“在不同机构之间分权和制衡……,,任何机构不得超越合法限度,否则另一些机构就会有效地遏止它”。至于社会,人们当然不会废除种种特权,尤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有权特权,但是人们务必使特权的——即金钱的——道路向一切人开放。在美国这个广袤的“新”国家,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吧?p486


         美国文明是分三个阶段构建而咸的:大西洋之滨,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最后因工业化而“变得垂直”。正是在第二阶段,远西部和新式新教,可能确定了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尊重个人,极其简单化的宗教信仰,非常关注道德行为(互相帮助、一起唱歌、社会义务……)的宗教信仰,英语至上,其他语言在英语面前均黯然失 色。P493

         至此,我们已经指出了美国的种种机会和所取得的种种成功。的确,困难和厄运并非没有。它们在当代积累成堆,随着人们越过那一道又一道“分水岭”,甚至还在增加: 1880 年、1929 年,或许还有1953 年。但是这种幻想有可能是双重的,甚至还会误导我们。仔细看看,人类哪一种团体不受到其生活本身固有的各种困难的影响呢?其次,在像美国文明这样一种如此巨大的文明中,幸运与不幸运之间的区分可能既不清楚也不具有决定性。一切困难都要求人们努力,激起人们作出反应,或者(用数学术语来说)“改变它的符号”。不幸使人警觉,不幸是一种考验。它实在很少封住整体的命运。海因利希·海涅脍炙人口的诗句——“冬天夺去的,新春将还给你。”——对个人常常是真实的,对各民族来说往往更具有价值。美国有重重困难,种种危机降临到它的头上,但是它的身体一直非常健康,可能比它自认为的还要好。P498

         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因为美国提前就在现代性中生活着。美国仍然是未来的国家,至少对美国来说,未来的国家是希望的证明,是生命力的标志,是可能使美国恢复它旧有的乐观主义、恢复它的自信的众多资源的一个标志。克洛德‧鲁瓦在其《美国锁钥》中写道:

    美国是世界的一块土地,在那里——不论怎样——人类的种种可能性继续显示出来……从美国归来,人们完全有信心,新的人类能够诞生,其能力更有把握,更加充满着尘世的、智慧的和有形的幸福。人们能够将电冰箱和维生素、机器的粗糙外表重新集合……我不相信谁能重新集合某种美国人的类型,在美国人身上已经实现了生活的艺术,实现了将他一向以为是不可避兔的命运,服从于人类权力的艺术。P522

         另一个欧洲也是很晚才发展起来的,其时间几乎和美洲一样晚。但它是在欧洲大陆本身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和西方结合起来。这个所谓的另一个欧洲就是俄罗斯,古代的莫斯科公国,今天变成了苏联。我们必须领会下面几点:

        它的起源和它的无休止的过去,

        1 91 7 年革命后不久,它对马克思主义的采纳;

         它当前的成就,它的隐德来希( entelechie,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用语,意谓“完成”,指的是实现了的目的,或将潜能充分发挥的本原。——中译者)、哲学家可以这么说。当 然,事情关系到的总是同一个人物。这个人物的名望无疑与进行伟大革命实验的国家相连,但也越来越与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实实现了工业革命的事实联系在一起。1917 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化,但到了t962 年,它就成为世界上与强大美国相抗衡的力量。这一惊人的成就是今天不发达国家的希望所在。它们能否也一跃而跨过历史时期呢?社会主义是不是这种迅速成功的条件呢?p540

        拜占庭教会在10世纪处于牢固的帝国框架之内,帝国继续存在,既不把尘世扩张的任务,也不把尘世扩张的危险,留给拜占庭教会。帝国统治教会,使教会屈从,将教会限制在唯一的宗教任务上。在俄罗斯根深蒂固的东正教教会,不像西方教会那样有别于世俗,它在政治上也持半漠不关心的态度。P547


         不过,处在深层背景之中,不为人们看到、但也时常露出水面的革命,贯穿现代俄罗斯的整个历史,它从16世纪逐渐发展到 1917 年十月革铆暴发。P556

        据说列宁曾这样问道:“如果沙皇制度由于有了13万贵族,这些在自己的地区、各个行使警察权的封建所有主,便能维持几个世纪,为什么我不能依靠拥有13万忠诚的活动分子的党,坚持几十年呢?”据说列宁还以拿破仑方式这样说道:“向前冲,然后再看。”

      “坚持几十年”,事实上,一直坚持到俄罗斯达到某种发达和工业化的程度,那时一场“理性的”革命必然会接踵而至:实际上,这将是此后若干年间俄罗斯的关键性问题。这也是实行无情的专政的动机,这种专政从来就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借用正在产生中的无产阶级名义的共产党首脑的专政。“在斯大林统治下,这种共产党首脑的专政甚至变成了独裁者的专政。”俄国生活的这些阴暗悲惨的岁月,一再使人想起法国1793-1794 年公安委员会的范例。但是俄国的专政没有很快失败。这种区别的原因无疑在于单一党的铁的组织,它使一切“派别”不能立足,这与1794 年在巴黎所发生的情况截然相反。P568

         但是这种断言刚一提出,人们就感到后悔。无疑,现在人们谈论的俄国人不再是昔日文雅的俄国人。苏联如此广泛地实施的教育是实用主义的教育,它批量生产、制造现代生活、现代社会所需的知识分子,从小学教师起,直到工程师,甚至到大学教授的一系列专门人才。这是一些“半知识分子”,一位通常非常宽容的观察家这样说道。

    这么讲是否完全公正呢?大多数人的半文化,是否像人们常常向我们提出的那样,仅仅是一个新国家产生的事情,或更仅仅是一个正在脱颖而出的大众文明的典型特征呢?在世界上所有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在欧洲或美洲都是如此,正在普及的教育都呈现出专业化和普通文化水平较低的趋势。不过,构成真正的知识分子精英的代表的数量,可能并未就此而减少。在最坏的情况下,也是与过去一样(恐怕还不到这个程度!)。在传统文明中,人数较少的知识分子精英和处于文盲状态的无数大众并存。现代文明不赞成这一点,而是呈现出一种更复杂的画面:人数不多的精英,文盲人数甚少。大多数人接受的主要是职业教育,对于他们,教育只起劳动工具的作用,而非一种较高的知识教养的形式。

         无论怎样,当人们达到这较高的水准时,在我们看来(同时考虑到意识形态的差异),苏联的知识分子、学者或教授,就作为欧洲或美国的那些知识分子,学者或教授的平等的人出现了。他们也是同一文化的继承人。例如,对一位巴黎知识分子来说,从法国的大学转入莫斯科科学院,就是重新回到自己国家,不论立即进行什么讨论或开什么玩笑,都是适宜的,他自己都能立即懂得应答。人们得出的第一个印象是,俄国自十月革命起与世隔绝40 年——这种外在的隔绝切断了苏联与欧洲一直保持的所有关系——在这一学术层次上却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乍看起来这令人非常吃惊。但回过头来想一想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人们会想起,20世纪初,欧洲与俄国都浸没在同一种文明之中。那么 40 年相对于文明现实来说有什么价值呢?尽量许多社会结构风雨飘摇,但1962 年的苏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与1917 年的俄国同样的文明,也就是说属于我们自己的文明。P576





                                                                                                                                                                                          吴砺

                                                                                                                                                                                                          2016.10.25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