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4|回复: 1

[散文] 武夷山游记(一)

[复制链接]

6231

主题

152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48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6-11-3 11: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夷山游记(一)



二零一六年九月十六日(星期五)


   

          这次中秋节,我早早安排了到武夷山自由行。

         来福州工作有十八年了,我一直未去武夷山,因为我曾和福州一个公司朋友们在九四年到武夷山旅游过一次。与这次旅游时隔已二十二年,时光快得连自己都不相信。我对那次武夷山之行只记得几个片段:我们是从福州坐长途大巴到南平。我印象很深的是傍晚时分不宽国道两侧黄昏时护路樟树很安静,它们在黄昏天幕和斜阳余辉中如淑女一样优雅;那时南平到武夷山的马路正在扩建中,旅游中巴颠簸得非常厉害,我们常有从座位上被掀着车顶之感;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早,与公司长辈和领导王洪瑞先生一道散步,满天金碧辉煌的云层留给了我终生难忘的印象,或许那时我还年轻,刚刚找到自己事业的起点,全世界都是阳光;武夷山具体的山路已不记得,但只是记得有一段山路是手拉着铁链头顶着其它游客臀部,还有对在武夷山吃过农民现场取的五步蛇蛇胆以及漂流时船工讲过几句黄段子有点印象。

        只是这些都仅仅与武夷山旅途中事物相关的印象,而我对武夷山这个主角本身几乎印象全无。当年只觉得武夷山是一个很平凡的山,完全没有我曾去过的桂林、九寨沟那种让人惊艳的美貌。

        这次出发前,得知今年台风“莫兰蒂”正好这个中秋节登陆福建。我带上了四本厚书,做好了住在武夷山市三天不出门在旅馆中好好看三天书的准备。节假日目的主要是休息, 换一个地方读闲书效率或许更高,尤其是武夷山过去已游览过,能再看一遍自然不错,不能出门看书也没有什么缺憾。

         今天早上台风已停了,乘普快去武夷山。这是一趟福州到沈阳普通列车。八点四十分走,预计下午一点到武夷山市。

          车厢中只有二三个乘客,大概散客都取消了去武夷山行程,列车一路走走停停,到武夷山车站已是下午四点多了。

         旅馆派来接我们的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私家车师傅。他说:“明天武夷山景区全封闭,你们来这里正好可以在旅馆呼吸武夷山的新鲜空气了。”

        这真是令人愉快的幽默,因为我早做好了这样的思想准备。

        武夷山旧城区不大,更像是一个中国普通小镇。在雨中街道吃饭,一种强烈回到乡下的感受。一种生活体验。





二零一六年九月十七日(星期六)





(一)

   

        早上八点,旅游网告知今天公园正常开放。乘六路公交前往武夷山公园。

        公路右侧不远处的山不高,看上去让人放松。路两侧建筑很新,让人亦感觉放松。这里一路是新的旅游新城区,一种新农村城镇的清新。

         公园新建大门三角形红色入口质朴而简洁。稀稀的蓝天在低低棉絮般云层中露出。雨后空气清新。

         九点五十分。乘坐公园的小火车形状旅游车。路右侧河水舒展,有百米宽水面是淡黄色的,汪汪旋转颇有点气势。河对岸几公里远处的山峦平静,灰色云层连接山顶。

          路前方迎面而来是一只独立鸡冠花形状武夷山标志性的断崖。崖顶绿色,崖顶下方至中部是土黄色的沙崖,左侧崖层倾斜向上。再近,可看到这崖面一层一层叠起,有黑漆般流下的条条水印。

        小火车经过道路可看到路边崖壁的侧面碎岩,很不整齐。不多久,小火车就到达“天游景区”停车场。车场右边溪边是一簇一簇高大的竹林。

         阳光出来了,雨水洗后的路边树木高而杂。大石头铺的路面有五六米宽,它看上去比水泥路面放松和亲切。这样的林区,有一种农家乐的质朴和放松。

         十点零五分。阳光是淡白色的,游人很少。路左边出现的百来高山顶是圆弧状的侧面发黑的沙崖。

         一条几十米长的水泥桥跨过溪流。桥对面右侧出现一组如巨大牛粪状的山崖,有四五十层楼高。山崖层状侧面也如牛粪一样旋转向上翘,顶部台阶上有点绿色植被。

        过桥后路边稀稀高大的针叶松树半绿半枯。这里人工城市公园味道很重。

         路右边有“朱熹园”展览馆,它是传统中国庭院结构。最大特色是两厢平房中间保留着过去的旧建筑残余的一两米高土墙。整个建筑全是新建,但让人感到休闲松懈。

        只是我对朱熹只知其名,并不知其理论。一代大儒讲的那一套在共产党的红色中国曾被批倒批臭了,即使我们这一代血液中还残留某些儒家文化的基因,但我们早已不认这个祖宗了,也无心去读他的书,更别提去深研他那些枯燥的理论了。过去我唯一知道的是朱熹的一首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云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次我才从网上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日省其身,有助改之,无则加勉”,“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而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次”这些平时熟知的名句或成语源自朱熹或朱熹的语录。看来即使我们曾被教育怎样厌恶儒家学说,但我们无法排除血液中儒家文化的细胞啊。

()

          今天武夷山公园游人极少,极为清静,真是拜台风所赐。

          进入天游景区入口后,走到“云寮书院”遗址。现在这里只有十来层楼高一个垂直的有点前倾岩面,据说过去这里有房子。

          从“水月亭”位置再回看刚才书院遗址处断崖,则像极了一幅十多层楼高过去中国帆船挂着近长方形的船帆,太阳在这船帆左上角云层中移动。八百年前朱熹的理学就是在武夷山近五十年修炼出来的,或许就是借用了这巨大石帆驶向内地,影响了中国近八百年的文化和历史。

       “水月亭”前方则有几座不高典型武夷山黑色牛粪堆状的沙岩山崖,它们又像文革中工农兵雕塑手中举的塑料火炬,或是麦当劳窗口买的奶油蛋卷上奶油形状;黑色旋转层状沙岩上面是不高绿色植被。一条宽宽的黄绿色溪流  从那巨型粪堆之间转了九十度从亭前下方流过,让你印象深刻。

        有山门上刻“峥嵘深锁”,这四个字来形容天游峰下方四面约百米高光滑的浅黑色山崖围成约不到一个足球场面积近似三角形大天井式的天然院落倒很贴切。你无法不对它的印象深刻:你像一只小老鼠走进了一群身体卧在地面上大象围成的深凹的巨大城堡中。这四周浅黑色几乎光滑的崖面边缘圆润,水流在崖面上刻出一道道接近垂直的浅槽沟,宛如厚重灯芯绒窗帘布在光滑接近垂直坡面上披挂下来形成的皱折。它们又像极了大象有些皱的粗糙又饱满的背部、臀部和侧腹部的皮肤。它们也像大自然巨大桔子被剥皮后每个瓣裂开后垂放在大地上。相邻崖岩之间有下垂深切的沟槽,让你领略到时间这把刀和水流这把刀两刀合力时的巨大威力。

          流水声先将我吸引到山崖之间一个大裂缝构成的“仙浴潭”。走进崖隙只见一面崖面约八十度,另一面约一百度倾斜,不大水流从右侧崖面上面倾泼到左边八十度崖面上,溅出一阵阵的水雾。

          我在这天井中走了一圈,真不忍离去。阳光有点白,空气仍有点潮。

          沿崖石上人工凿出的石阶向上,岩面上附着的土层上开有蓝色小花,很美。山下面可见六曲溪的U字弯道。右边山崖上有一个小瀑布近百米长,像一柄细长白绫做的未张开的伞:那白绸布微微的抖动着,很美。

从山路上可以看到“仙浴谭”那深渊般裂缝。小瀑布那端游人沿石阶在折叠山道上形成V字型线条。这一组天游峰的山峦多么像大自然为人类做的一组假山啊!它们光滑圆润表面真像极了现代中国公园中做的空心假岩石,不过体积巨大厚实很多而已!

我不由心生疑惑,为什么二十多年前我对这里毫无印象?是当年游人太多,只顾赶路了?

这里更多是让我感到惊异。我心中再次浮起了一个根本性和原始性的困惑:为什么人类会感到大自然的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美感和愉悦?美是什么?

走到山道中间,我看到了山路右上方崖石表面有一片二三平米蓝色小花构成的花丛,这样的小花在福州鼓山上见过,小时候在农村水塘边见过,但第一次见到这样整片美艳动人的王冠上竖立蓝宝石群般的花丛。过去一直不知她们的名字,这次我终于在我买的一本厚厚大部头植物花卉辞典上找到了她书上的芳名:鸭跖草,拉丁学名:(Commelinacommunis),别名碧竹子、翠蝴蝶.淡竹叶。只是她们的正名真太委屈她们了。

快到山顶时,看到了刚才美艳如白绸布纤弱在风中颤栗的小瀑布源头的水: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山涧小溪!你不由自主发出感叹,两者差异如此之大:如同大街上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年妇女走到舞台灯光下摇身一变,成了风情万种伟大的舞蹈家!

这有小溪的山道上很湿,山风也很凉。这天游峰海拔不过四百米,相对地面高度不过二百多米,登山运动量不算大,不过山路几乎全是人工在光凸的崖面上凿出的台阶,若无人凿出这山路,这普通人只能望山兴叹了。

这山崖令我想起了非洲晚上爱住在山崖上的狒狒,北方在几乎垂直山崖上行走如飞的岩羊。为什么它们没有恐高症,那一失足就性命全无的登山成为它们的日常生活,为什么他们不惧怕?或许他们为了生存将恐高神经麻木了。

山顶上有百米的平台,有庙寺,有小吃摊位。我在山顶靠登山道方向再环视了半圈:现在下方就是我们刚走过大地上像桔子瓣裂开山崖形成的天井;六曲溪U型回旋着绿黄色的河水很显眼。云层仍覆盖着天空大部分,大地像干枯河床表面龟裂,只是这些裂块的大部分是黑色和绿色交错几乎垂直的沙岩,它们不平的崖顶上有绿色的顶帽,它们部分侧垂的崖壁上如同大自然不负责任的油漆工在崖顶上浇下黑漆,不规则黑线条流淌并凝结在它们不规格的沙黄色的崖壁上。

   



                                                                                                                                                                              吴砺


                                                                                                                                                                                                        2016.9.17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1

主题

387

回帖

44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40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6-11-6 16:52: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