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5|回复: 0

[散文] 西湖环行记(四)

[复制链接]

6229

主题

1523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45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6-12-2 10: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湖环行记(四)


                                                                                            (五)


两个山峦的倒影占据了西里湖一半的水面,另一半水面是云和蓝天的倒影。平静,安详,人生还剩下多少个这样安详的片刻?

行走在苏堤上,我不停地从靠西湖一侧到西里湖湖边一侧来回交叉前行,这堤两侧湖边小道看到的景色和感受相差太大,两个世界你那一个也不想漏看了。

这看风景如在宴会上吃不同的菜,每种菜入口时都有其独特美妙的味道,只可惜我们吃饱后,我们吃时的感觉绝大部分也消失了。艺术家不同的是他们会用作品试图把这种感觉留下,即使这些作品反映的只是这过程千万种感觉中的一种或几种,而我们什么都没有留下。

不,现代手机照相己为我们普通人留下了一组粗略的图像,己成了帮助我们回忆的提示符号。只是一个提示符,尽管并不能反映我们当时心里真正全部的美感,但还是留住了少量的记忆。这或许是人类今天如此热爱手机照片的内在动力和原因吧。

现在人们热爱手机照相或许反映了人类每个人成员都想成为艺术家的潜意识。过去画图是一个需长期刻苦训练才能获得的技艺或手艺,可现在任何人用手机照出的人像都比历史上绝大多数画家画的人物画像真实和传神得多;一个小学生照的风景比历史上绝大多数画家风景画真实和传神得多。

或许现在我们人类因手机照相技术成就已经实现了人人当画家艺术家的梦想,如同现在互联网使我们实现了人人当作家的梦想。只是这一点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而已!只是水平有差异而已!


一个高速摩托艇在西里湖水面上飞驰,湖面上被扯起了V字型的波弦,如同那摩托艇拉着一幅巨大的稠缎被面。冲击波形成的犁头形的水波暗亮相间。

天上的云薄薄地像水面上的油膜平展在蓝天中,又像不完全冻结的水面上的极薄的冰层。太阳则灼目地游走在这薄薄云层碎片上方。

我想起了前不久去九寨沟时看到的倒影在海子中的树与云,那真是充满魔力但人类的语言却完全无法表达啊。

堤坝上有石牌介绍"苏堤春晓",并说这西里湖水面面积七十二平方米。

"苏堤春晓""曲院风荷""花港观鱼"多么奇异的西湖景点的标题啊。西湖景点名称对中国人来说就是一幅风景画,即使你没有来过杭州,这标题也带你神游了西湖。

从苏堤左侧小道前往西里湖北岸及杨家堤。向南望去,三组山峦像头朝西的三头绿色的巨大毛毛虫?或是鲸鱼?说像也不太像,说不像又有点像,问题是若你不借助这样的动物形象,你怎么用文字形象的描述它们。这山不高,真好与西湖的水面大小刚刚好般配,也无怪千百年来中国人这么爱西湖。

到了"风荷区"。此刻西湖并无风,但看到这个景点的名字,你心中己仿佛看到了这湖边大半人高的荷杆和荷叶在微风中摇曳相互摩擦发出轻微的声响。真是中国文化浸透了的西湖。

“这是最后的斗争”------我想起了我们那个时代流行歌曲"国际歌"中的歌词,那时号称人类的理想就是要通过人与人的斗争使天下的老百姓都有我现在这样的闲情看这西湖积中的景色吗?

不过若不是人类在近两百年科学技术上取得的巨大进展,仅仅靠人与人之间残酷斗争是斗不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实现马克思理想的休闲式工作的共产主义生活的,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实践就是证明。

现代技术进步解决了人类繁重的体力劳动以较少的时间提供了人类的基本吃住生存之所需,现在很多国家包括中国普通的老百姓才能有时间有经济实力来和过去富人一样享受生活和人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啊。

湖边公园中有成片高大的水彬树林。从西里湖这西岸朝东看西里湖,苏堤上的树丛掩去杭州东区高楼大厦,南北方向狭长湖面四周全是树林,南方有山峦,形成了一个似乎与世隔离的世外桃源,很宁静很美,尤其南侧的山不高,不但不压抑水面,反而美若一桢画屏。

什么画家才能画出这下午秋阳微微斜照的西里湖的风景呢?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手法显然很难再现这里的阳光和水面上的倒影,或者西方伟大的风景画家更擅长表现此刻的西里湖?

我大学时代看过十九世纪伟大的英国风景画家约翰·康斯太勃尔(1776-1851)画的《干草车》,那画面中呈现的清澈透明溪流让人如身临其境。他特别擅长表达水面清澈和倒影,或许康斯太勃尔若在世能够帮我们部分在画布上再现我们此刻看到的西里湖。

若十九世纪末西方印象派画家来到此刻的西里湖,他们会怎么画呢?莫奈会怎么画?凡高又会怎么画呢?我只是想说即使历史上这些最伟大的画家全汇集到这里,也绝对不能描绘出我现在看到的西里湖所有的美感和带给我的感动。他们会各自表现大自然美千面中的一面或数面。

为什么中国过去一千多年出不了关于西湖伟大的风景画呢?或许中国传统山水画缺少的西方油画中的色彩表达手法。真可惜我没有学过绘画,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绘画的表现技巧的天分,只是我感受到了西湖的美和带给我的感动,但是有无才能将感受到的美景在画面上表达和再现是另一回事。

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对色彩很敏感的艺术家张艺谋先生,那个吊儿郎当的痞子作家王朔说张艺谋是搞装潢的,一半是赞扬张先生艺术才华,一半是嘲笑张先生没有什么思想。

我想说的是张艺谋是中国最大马戏团的团长,他用灯光色彩加上半调子的编舞糊弄和娱乐中国的老百姓。我现在身后就有一个木板围起来的一个小水面的岳湖正准备晚上向游客兜售张先生的"印象西湖"。张先生在国内弄了好几处他的印象作品,我看过他在桂林的"印象刘三姐"。老实说,若是我当年学他这一行,或者也是可以弄出同样创意的甚至创意还多一点的"印象作品",但我也得老实说,我没有他这样大的能量和组织才能把这些"印象"变成作品和商品向大众推销十多年。

人类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力有天生的部分,九寨沟桂林的风景,绝大多数人都不需要受什么教育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美感。但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诗词很熟悉和对中国历史很熟悉的文化人,与一个没有受到过教育的中国人同走在西湖边上,正常状态下前者一定是比后者感觉更细腻,联想丰富得多。如同现在手机摄影完全大众化了,但一个伟大的摄影师用手机拍出的照片与普通没有受到训练的普通人拍摄的照片美感程度正常状态下肯定相差很大。同样一个风景区,观察和拍摄的角度不一样,拍出照片的美感会大不一样的。

有深厚文化功底的人会从数千年来人类天才们积累下来的视觉角度去看和记录风景,他会发现普通未受文化陶冶的人忽略的角度看到美。如同走在西湖边上,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真实的西湖,他还会看到历史中的西湖和众多与西湖相关的人和诗歌。


临近傍晚时分,站在孤山浙江省博物馆前的西湖边。

一两束阳光从西方云层中垂落入西泠桥苏堤入口处荷塘边。湖面上产生了片白花花的光道。朝南望去,几乎有一百八十度视角范围,湖左侧绵延的矮山做了西湖风景画的左边框,而苏堤则占据了右侧一半画框。两个小岛屿像两只绿色野菜做的月饼浮在西湖的水面上。南方天空浅青的天空与看上去十分轻松的灰白色云层相伴,整个湖面白茫茫的。


下午四点四十二分。

西方水面呈浅黄色反映着西方天空,它如同一块巨大的胶质果冻受冲击后颤抖着。这时湖水的晃动特别有视觉上的震撼力。浅浅的山影隐藏在淡黄色空气的光影中,正南位置中间一段山峦被黄色的阳光照亮了,很显目。

走到白堤上,你看到西湖东面一半城市的剪影,一半湖面南面山的剪影。

起风了,白提上年青的柳树的柳条在风中飘舞着,让人想起年轻的女郎被劲风吹乱抖动着的额头前的头发。白堤左侧有一片荷塘,天色渐暗了。空气中有一层白朦朦的水汽,四周的景物仿佛相机镜头前放了一层浅灰色的柔光镜片。

下午五点三十分。

现在风中的白堤上的柳树成了西湖的美的精灵,应当给西湖再创一个景点名词:"白堤风柳"。微亮的天色中,南方的山峦成了最浅淡的水墨的淡影。这时釆用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描述西湖最好,而西方油画浓烈的色彩对西湖此刻的淡色就吃力了。我不由又想起了苏东坡的“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来。

傍晚微光中西湖浅色的山影和水面与白天的湖光山色相比,完全是另一种风情。

一千多年来,有多少人在西湖边漫步过?文人墨客曾经为西湖写过多少首诗词?真想在西湖边上永远这样环行下去,直到这白堤沉入湖水中⋯⋯



吴砺

2016.11.18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