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0|回复: 0

[散文] 《中国简史》(三)

[复制链接]

6200

主题

151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7-2-10 09: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简史》(三)




“龙门石窟的雕像艺术是云冈佛像雕塑艺术的进一步深化,其神秘色彩和风格化常常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出自公元 509年和公元 523 年的佛像。与所有传统的人物形象和神话形象都不同,这些佛将有着被大幅度拉长了的僵硬的体形,带着模式化的微笑,服饰突变成粗糙的大褶皱,或者变成细致的小波纹,它们被巨大光轮(这形成了僧袍的一种标准化符号)的尖拱笼罩着,不再有肉体生命的外形。这种独特的风格,使龙门佛像(确切地说是出自公元 6世纪的所有的佛像)展现出了一种最深人人心的神秘色彩。

为了分析和比较人类价值,如果我们从比较哲学的观点出发,将这一时期的艺术与欧洲的罗马式艺术作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如果忽略时空的限制,那么北魏艺术与罗马艺术之间是存在关联的。它们都源自古典艺术,尽管这种艺术不受习惯的约束,并在后来被一种巨大的神秘力量所改变,之后就不再注重表达身体的美,而注重表达纯粹的精神思想。从时间距离上看,云冈和龙门的艺术跟希腊风格的佛教艺术之间,同罗马艺术跟欧洲的大教堂艺术之间,其距离是很近的。伟大宗教艺术的关键时期并不多见,北魏时期无疑是其中之一。P123

历史对这两位隋朝皇帝的评价是有些严厉的,因为恢复中国统一的正是他们,使中原王朝重新夺得中亚霸主地位的也是他们。然而他们的继任者,唐代的几位皇帝,使得他的功绩黯然失色。在唐朝,统治者们完成了杨坚和杨广已经开始了的任务,使中原王朝再次成为东亚的霸主。P128

他就是李世民。他的父亲李渊被隋封为唐国公,是山西一个军事辖区的留守。对于处在如此重要位置的人而言,李渊既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将军,也是一个非常坦诚的官员。他胆子很小,总是担心自己受到伤害,但他也非常忠心,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背叛皇帝和朝廷。此外,他还富有儒家智慧,熟悉古圣先贤的格言。他的儿子李世民虽然很年轻(他出生于公元 597 年,隋朝衰落时他刚20岁出头),但他从小就对历史掌故和古训格言耳熟能详。同时,丰富的军营生活经历(因为他父亲的封邑位于边境,经常遭受突厥人的袭击),以及在宫廷里的阅历——隋朝皇帝的宫廷极尽奢华、堕落、怪异之事,在远东地区几乎无人不晓,让这个年轻人学会了如何利用儒家智慧,而不是被它所控制。在他的整个事业生涯中(其中也投下了某些古怪的阴影),始终都非常重视传统道德。此外,惊人的活力,以及几乎永不衰竭的坚定、勇敢、灵活、大胆和优秀的判断力,所有这些优点结合在一起,造就了他完美的品格。这样的一个人,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最理想的人。P130

我们知道,如今的塔里木盆地已经破败不堪,但在中世纪早期,这里却曾是一片绿洲,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P142

就这样,一颗已经陨落的繁星,它的光芒竞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闪耀在几百年后的人们的面前。如今的塔里木盆地,已经没有了繁荣的商业、宗教和艺术活动。沙漠摧残了肥沃的土地,伊斯兰教文化取代了古老的佛教文化。那些曾经宏伟壮观的建筑群,如今只剩下坍塌后所留下的断壁残垣,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文明必然消亡的残酷命运。如果没有它们,印欧与中国之间的通道便无从说起,而这座文明大厦的消亡,距离我们并不遥远。P143

玄奘渴望拜访那些与佛陀出生、讲道、涅槃有关的圣地。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哲学家,曾经深入地研究过与婆罗门教和佛教不同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所研究和发展的体系,与贝克莱和费希特有些类似,他还在非凡洞察力的综合中对这种思想体系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个人化的自我和外部世界都是虚无的。他把他们简化成他所说的“唯识”,再或者,也可以说是“理想的平面”。这种哲学否定物质的一元论,也不像否认自我,或者至少是否认物质的自我的西方主观主义。我们只能说它介于这二者之间,但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

事实上,玄奘所研究的这种形而上学体系的实际精神,远远超过了像玄奘这样的翻译者展示给中国人的那些体系。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财富,包括概念、观点、形而上学建构和知性分析。它无疑是印度思想的完整遗产,传到中原后,它又被改造成容易被这里的人们理解的样子。尽管很多儒家学者依然对佛教持反对态度,但一种新观念的传播还是无法阻挡地发生了。后来,宋代正统的新儒家(被朱熹精细化了)无意识地渗透了这些观念,这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有力证据。这次佛教思想被广泛承认,是一种“精神输血”。这种精神大变革,只有后来的20世纪西方观念的突然入侵,才可以与之相比。玄奘最突出的成就,或许不是穿越戈壁大漠、天山、帕米尔高原和印度的库什,而是对印度思想这个未知世界的精神探险。这是一片繁茂丰饶但荆棘遍地的森林,他超过前面提到的所有那些地方,成功翻译了最为复杂、精密、微妙的印度形而上学概念,所运用的是经过改造加工的、适合这一研究的汉语词汇一几乎是一种新的语言一连同并不完美的工具:中国的书写文字。这种伟大的成就,只有那些不得不把托马斯主义哲学翻译成中国文字的传教士们才能够欣賞。

玄奘除了是一位虔诚的朝圣者和具有超凡能力的形而上学作品的翻译者外,他还是一位目光敏锐的探险家和一位精密细致的地理学家。他的旅行记,简直就是一部7世纪上半叶中亚和印度的自然、政治和经济地理学的调查报告。对于所有路过的国家和地区,他都详细记述了当地的农业和经济活动:从中国的边境,到波斯,到阿富汗,到印度的阿萨姆邦。他还记述了自己在旅行中所见到的所有民族的语言(包括一份梵文文法概要)、风俗习惯(包括种姓制度的梗概)、迷信思想、宗教和哲学思想。最后,他还极其准确地记载了各地的统治情况,包括每一位统治者的个人性格。P153

玄宗皇帝(712-756 年在位)继位时年仅28岁,他做事积极果断,对自己的职责、家族的荣光以及大唐在亚洲的命运等,都有着深切的感受。他统治期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治世之一。他创造了从许多方面看都可被称为“盛世”的时代。很少有哪个时期,能像这个时期,一样一起涌现众多的天才人物,而玄宗皇帝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文人、诗人和音乐家。他主张繁荣文学,身边聚集了大批才华横溢的诗人。其中中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李白(701-752 年)和杜甫(712-770 年),就生活在这一时期。

由于理解中国诗歌,要以理解中国的文学典故为前提,因此我们常会忽略对它们的欣赏,但唐代抒情诗不同,它们所唤起的情感往往是人类所共有的,所以似乎更易被我们理解。这种情形的出现,或许与唐诗所汲取的多重来源有关。如果我们对唐诗加以分析,会发现它们既有古代道教的宇宙幻想(由一种对崇高事物的澎湃激情所引发),又有佛教的忧思(由俗世红尘的万物无常所唤起)。这种双重的灵感,在李白的一些场面宏大的诗作中有着非常明显的表现: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有时,李白只用一行诗,就能够独立地表达佛家万物无常的精神特质:

长波写万古。

而有时,诗中的调子则充满苦涩和绝望,诸如这首以“虚空中的虚空”般的音调结尾的诗:

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

‧‧‧‧‧‧

尔非千岁翁,多恨去世早。

还有一首: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下面这首也是类似的幻想主题: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乌,一去无踪迹。

李白的另外一些诗歌,则表现了纯粹的道教灵感: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咸三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沦溟水。

当不能上升到如此高度时,唐代的一些诗人就会满足于想象中的水陆山川、天高海阔,在想象中创造出完美的风景,诸如王勃(648-675 年)的著名诗句: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诗人王维(同时也是一名画家)下面的这句诗,本来就是一幅画:

积雨空林烟火迟。

在李白的诗作中,也有许多这样富于想象色彩,然后以最敏锐的印象主义风格表现出来,诸如下面这首诗就是描写洞庭湖的画作: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还有一首山景: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是一幅黄昏风景画: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P169

然而,大唐如此辉煌的景象却突然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其中要对大唐的遭遇负主要责任的,就是这个高仙芝。P176

然而,这其中也依然有道教观念的逐步渗透。禅宗的沉思与道教的忘我区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说古老的本土道教影响了佛教发展的话,那么反过来,佛教的思想也同样影响了道教的发展。如今,道教也仿效佛教成立教会组织,道教徒则按照佛教僧院的模式,聚集在教派团体中,

佛教中最能吸引中国百姓的,是它的神话,以及其复杂多样的礼拜仪式,尤其是对菩萨的祭拜。菩萨,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超自然的存在,代表历史上的佛陀。这种创造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教徒们必须有一位能够对之祈祷的上天保护者。如今,佛教并不包括任何绝对的观念,整个佛教教义所认为的,是历史上的佛陀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实现了涅槃或者最终消失了。既然如此,人们又怎能向他祈祷呢?因此,大约从公元初叶开始,印度大乘佛教的信徒们赋予了他们的弥赛亚——弥勒佛——以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认为他即将像佛陀释迦牟尼一样,以人的形式存在于世间,并再次拯救世界。在公元 6世纪前,佛教信徒转而虔诚地信奉这位弥赛亚。在中国,依据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佛像,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位弥赛亚在北魏时期的佛像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接着,这种对弥赛亚的崇拜,随着救世主的缓慢出现而逐渐衰退了。,教徒们开始崇拜另一位菩萨-Avalokitesvara,梵文的意思是“俯视苍生的主人”,他相当于佛教里的上帝。然而,在佛教传向中国的过程中,他的形象却发生了古怪的变化——服饰装扮中出现了女性的特征。于是,这位俯视苍生的主人在中国变成了“女神”观音,相当于佛教里的圣母玛利亚。她是一位温和慈悲的神,从各种各样的地狱中把灵魂拯救出来,让他们在她脚下神秘的莲花里重获新生,然后进人美妙神奇的天国。与观音一样,还有另一位神仙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他就是阿弥陀佛,梵文的意思是神秘的佛陀。他被看作是观音的精神之父,观音还把他的像戴在自己的头发上。教徒们对阿弥陀佛的虔诚礼拜,使其产生了一种心灵的宗教,一种真正虔诚的纯粹个人化的崇拜,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基于对菩萨慈悲的无限信任的个人化的祈祷:教徒们只要看阿弥陀佛一眼,或者在心灵深处向他发出一声祈祷,就可以获得拯救。

这种柔和而充满信任的宗教,或许正是使众多中国人皈依佛教的原因。温柔和信任对民众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远超过所有高深的佛教哲学思想。这也是儒教和道教所不能比拟的。女神观音被中国人所接受,她的像与儒家的圣贤和道家的神仙并排摆在民间的祠庙里,甚至一些道教徒也经常拜祭她。在各种不同宗教崇拜的普遍融合中,她一直E是这种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中国的民间宗教。

考古发现来自唐朝和五代敦煌的那些旗子,是各种佛教崇拜的一个力证。印度人所信仰的俯视苍生的主人,到了中国就成为了观音。在这里,弥勒佛的救世信仰与观音的天国福地拥有着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敦煌石窟之所以引人人胜,就是因为人们对佛教的这种信仰。如今,敦煌不仅是有着印度风格的塔里木盆地艺术过渡到纯中国艺术的,一个关键点,它还保存了中国人皈依佛教后,对佛教进行改造的唯一证据。P188

安禄山叛乱爆发后,唐代中国进入了急速衰落时期;。尽管后来叛乱被平息,李氏皇族成功复位,似乎给叛乱画上了句号,但大唐帝国始终没有再恢复到叛乱前的盛世景象。叛乱爆发期间,唐帝国丢掉了除安南之外的所有藩属。公元755-763 年的八。年内战,加上劫掠带来的损失、财产的毁灭和农田的弃耕,致使人口大减。内战前,唐帝国经过140年的和平时期后,公元 754 年人口总数约为5200万。然而,到公元 839 年,尽管大唐帝国已经用了几乎四分之三世纪的时间去抚平内战留下的创伤,可当时的人口数还不到 300万。P189

一直以来,每当中国人回忆起宋朝,总是充满了浓厚而又特殊的情感。宋朝并没有像汉朝和唐朝那样,致力于对亚洲的征服,相反,它却容忍着契丹人占据着部分领土。甚至到了后半段,宋朝还被迫放弃了整个北方地区。然而。在中国文人的思想观念里,从来不会将军事实力与文化成果相提并论。中国文人的传统观念,可能还包括他们对军人阶层的嫉妒,使得他们总是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贬低一切崇尚武力的政策。但是,每当 由于他们蔑视军人而引发外敌入侵时,他们就会以其一贯“怀柔”的主张,站在道德的立场上去批评取胜的军队。宋代文人编纂的中国通史《资治通鉴》,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它的编纂者可能是宋朝代最符合传统标准的文人。此外,宋朝在传统文化、哲学、教育、考古和艺术爱好等文雅趣味方面,与中国文人默契地达成了共识。P198

赵匡胤在之后的统治过程中,仍旧秉承着这种仁慈的做法。他是一位善良而又精干的统治者,遇事沉着冷静,头脑清晰,做事有条不紊,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皇帝。当时的中国由于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内战,已经满目疮痍,赵匡胤不仅平复了这些伤痕,而且还几乎重新统一了全中国。他于971年攻克广州,又于975 年平定南京。他在15 年的统治期间,逐步征服了中国南方地区的地方割据势力。尽管这些征服也会伴随着战争,但是对平民百姓却没有造成任何伤害。宋军的将领们下令,一旦攻下城池,立即宣布大赦。赵匡胤对那些重新归顺的地方诸侯不但没有杀戮和惩罚,反而还对他们进行奖赏,让他们入宫伴驾。南京的割据势力的统治者,抵抗的时间最久,赵匡胤风趣地将其封为“违命侯”。P199

这样,延续了大半个世纪的经常爆发的军事政变,就此结束了,在中国终于重新建立了一个“民事王朝”。从始至终,赵匡胤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在临终前,觉得自己的儿子还太年轻,无法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于是便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并告诫他一定要做一个好皇帝。976 11月,赵匡胤驾崩。P200

之前,宋朝曾两度试图从契丹人手中夺回北京,但均失败了。此时,在中国的西北边陲,又建立了这个新的蛮族王,使得原本就精疲力竭的大宋王朝更加雪上加霜。因此,开始厌战了。于是,他们只满足于阻止契丹人的进攻,而对于大同和北京的边境,则拱手让给了契丹人,把鄂尔多斯和甘肃则轻而易举地交给了唐古特人。在当时,丧失北京领土的意义,并不像今天这样重要。因为在那时北京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边陲小城。相对于当时中国的版图而言,北京的地理位置是非常偏远的,而且这个小城在历史上也从未扮演过什么重要角色。它的重要地位,是从契丹人在那里建都之后才开始的。在11世纪的汉人看来,无论是丢弃北京和大同,还是丢弃甘肃,都算不上多么重大的牺牲。因为,大宋王朝除了这三个偏远的边陲之地之外,仍然掌握着整个历史意义上的中原地区。最为重要的是,宋朝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大讨论时期,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大宋人民沉浸于文学、艺术和智慧的论战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生在“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论战。P202

事实上,在王安石掌权之前,改革就已经势在必行了。宋仁宗在位期间,曾于1057 年下诏命令全国设置广惠仓,将谷物分配给老幼贫病的弱者。宋英宗(1064-1067 年在位)虽然是一位保守的统治者,但是却也投入了百万缗钱建立了.常平仓。在粮食丰收的年份物多价廉,官仓就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买进粮食;在粮食荒歉的年份,物少价高,官仓再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把粮食投放到市场上。由 此,这些官仓就被赋予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储存粮食应对饥荒之年;另一方面,则可以打击投机平抑物价。P205

王安石(1021-1086 年)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在当时的人看来,王安石性格倔强,坚守教条主义,并且穿着不修边幅,毫不注意自身的形象,一点也不像文人的样子。因此,王安石在他的有生之年遭到了十分猛烈的攻击。然而,在近代人看来,王安石不仅是一个“社会主义者”,而且还是一位民主主义者,有人认为他是孙中山的先驱。由 此,近代人又极其推崇王安石。实际上,王安石在当时的变法,是遭受了许多阻碍的,尤其是财政方面的阻碍。为了让国家经济繁荣,提高财政收入,就必须使人民提高产出。正是怀着“既让国家富强,同时也能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的双重美好愿望,王安石在1069 年亲自牵头,组建了一个改革委员会,开始了对国家经济体系的重新规划工作。基于此项工作,王安石制定了一份固定的收支预算体系,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超出预算,并且将支出减少了百分之四十。P206






吴砺

2017.2.8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