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0|回复: 0

[散文] 《哲学走向荒野》(一)

[复制链接]

6199

主题

151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6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4-3 11: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哲学走向荒野》(一)



翻阅《哲学走向荒野》/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  著:刘 叶平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1


(一)

三年前,我在上海市福州路上“上海文化商厦”即将关闭的二楼书店上淘来这本书。那次,我一口气在那里淘了近二百本书,全是书店仓库中十几年库存的新书,书店帮我分做了三箱包装,免费寄到福州。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些书总共花了我一千二百元人民币!以现在国内工资水平,你可以认为,这么多的书是书店几乎免费赠送给世界上她认为的最后一批知音。

我选的这批书,大部分是最近一二十年国内翻译过来的、相对国内而言内容较偏和冷门的西方国家近几十年中的新著。我估计大多数在国内不会再重版了。尤其现在的网络时代,这些书会成绝版的。

我们随年龄增长,总是多会变成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重弹“一代不如一代”的老调。现在我们这一代至少可以大谈我们的下一代人比我们这一代人读的书更少。事实上,我们这一代中读的闲书的人也是足够少了。相对以色列老百姓(据说他们全年人均读四十五本书),我们这一代绝对可以称上“半文盲”(除了曾通读金庸和琼瑶的书)。我这里为我们现代中国人创造“半文盲”这个名词,专指只读过专业技术书籍,完全不读其他书,没有文化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我们的下一代在网络时代只能说是,他们的文化比我们这一代人还少……我大学少年班同学张凯先生二十年前曾对我笑话美国硅谷的工程师们没有文化……

令人惊叹的是,我前一阵看一本杂志上说:美国纽约曾有十七家连锁店的一个著名的旧书店,如今也只有剩下总店了。我感到十分欣慰:如果全世界人民都不读书,中国人民就不用担心“不读书会挨打,会落后”了……一个时代的世界通病或许就不会是病了……必有内在的原因导致必然性……

或许这个时代,人们从电视和网络上获得的信息已足够多了,人类己不需要人人都手捧大部头书籍,以当个思想家的标准要求自已去读书了……或许我的观点严重地过时和落伍了。存在就是合理……

不过,话说回来,我买的这两百本书这三年中我读过的可能亦不到五分之一,因为我主要读的是省图书馆借来的书……买书不如借书……

我读书的毛病就是一本书要从头读到尾,这样正常状态下,我一周只能读一本书。我应当花一部分时间利用一小时翻一本读书方式扩大阅读书本的数量,可是我一直不喜欢这样的读书方式,一是书读快了不记得,另外这样快速阅读注意力要更集中,读起来更累,总觉得不合算……

世界关心不了,管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重要。我现在忽然觉得自己该读更多的书,但觉自己的过去三十年以一周读一本书,翻三本杂志的读书速度太慢了……

这一个月,我突然心生一个宏伟的个人计划,用二十年读一万本书和杂志,实现古人“读万卷书”的提法……一算,一周必须要读十本书和杂志,这几乎不可能……

若一周十本书。就又要改变了了我目前读书时一周通读一本书粗粗翻阅三本杂志的长期习惯。或许对每周新增六本书,采用每半小时跳读翻阅一本,还是有可能实现……但我不喜欢这样读书方式,它让我高度紧张,让我筋疲力尽。更现实的方法是,在网络上看专题纪录片代替泛读书籍,如看BBCNHK, 国家地理等电台制作的介绍历史、地理、人物、艺术、音乐等各类专题记录片, 每周规定自己看这类专题纪录片六小时至十小时,这个方案最现实……

说了半天,还是以前怎么过日子,现在还是怎么过。事实上,过去的半年,我己经这样做了。网络时代就借用网络的优势:看一个小时电视专题片,通常要比自己快速读一本书收获更大……

喜欢读点杂书的人的悲剧性在于,越读书越觉得自己读的书实在是太少……这绝对不是因为谦虚才这样说,总读别人写的好书,自己自然知道自己与别人差多少……


(二)

我向来是讨厌读哲学类的书籍,读不进去,除了我中学和大学时代,被强制输灌的所谓“哲学”课程外。

这次是例外,我很想看看别人怎样从哲学的角度看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我突然想从精神层面上我们为什么会热爱大自然,尤其是美国人爱谈的“荒野”。人类文学家歌颂的“爱情”,本质上只是动物为鼓励生育,身体自然分泌的化学致幻剂产生的幻觉,这种幻觉赋予了爱情和爱恋对象以“美感”……

    中国人从古代就开始推崇大自然的美,很早就有了山水画,顾恺之《洛神赋》画面就是有山水作的背景。更远的屈原《楚辞》中就有不少歌颂山水和花草植物美的诗句。对山水美的歌颂,一直是中国二千年中诗歌的主题之一。似乎西方人对山水风光秀美的感悟很迟,我印象中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绘画中才出现山水背景……

    老子的学说中就开始崇尚自然,不过我还没有弄清楚道家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与我们现在社会所说的“大自然”之间含义有多少重叠和不同。或许道家所说的自然是指更大的范围,或许指天地运行的规律,当然也包含西方人的“荒野”,或是包含未被人类破坏和改变的自然环境中的深山老林……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大自然”,更多的是指类似美国人所说的“荒野”……

    现在我写一本书的读后感,不如说我在写读这本书时的游记。这本书只是一个触发我联想本能的引子,或是一杯致幻剂。我并不需要以这本书内容为中心,我只写我读这本书时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感觉,这就是真正的“散”形成的“文”……

    这本书512页中,我只是重点看了我感兴趣的一半内容,另一半只是跳读了一点。读这本书时有一种在智力之河中痛快游泳的愉悦感,尽管我自己在哲学上智商可能接近零……

    这本书作者是一个出色的创新者,他发现了一个哲学上的“荒野”,即他对美国人近百年推崇的“荒野”做了一些哲学上的探索,他发现了这一小片新的“荒地”,从而成为了一个拓荒者……

    美国人现在将除阿拉斯加之外的国土的2%化作“荒野”予以保护。这种保护可以为我们的后代保留少部分的地球上的自然生态和物种,是一种积德行善的行为。

    我理解的保护“荒野”,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出生地。荒野是我们人类的祖先和祖先出生地,这会帮助我们了解我们从哪里来的……崇拜和尊重“荒野”,就是尊重自己的祖先……如果地球上没有了“荒野”,我们基因中某些记忆会彻底的丧失……

我惊奇的发现,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与我类似的对“荒野”的理解……荒野使我们了解没有人类状态下的大自然,这是人类的共有财富……

这本书帮我重新梳理了一遍人类已有的价值、伦理、道德概念。作者将这些概念应用对到荒野的理解和保护,十分有创意……事实上,人类近百年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可以轻易地在未来几十年消灭和摧毁现存的所有地球上的荒野——一旦摧毁,这永远不可能再修复了——现在已是到了当代人类从道德伦理的高度上重新审视“荒野”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了……

荒野的美和价值当今变得如此重视,我们不得不感谢约翰·缪尔这些先知……

    荒野是我们现代人类可短暂可以不见到我们人类并忘却人类的地方;荒野不仅是美,更多的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自己不过是大自然一个小小生物,一个注定要消亡加入大自然生死循环的一个小插曲……荒野所呈现的时空隧道中,我们人类每个人都会觉得个人是微不足道的……

    我们对水有天生的亲切感,可能是因为我们是从水中出来的走到陆地上的动物,海水曾是我们人类祖先的故乡;荒野则是我们人类祖先走上陆地后的第二故乡。所以,当我们现在重新走进荒野所唤起内心深处的感动和美感,或许同样源于我们基因中祖先对“荒野”的记忆和亲切感……人们发现,自己记忆中最美的音乐,多是你初恋时见到恋人时那些背景中歌或音乐,荒野的美一定是源于同样的原理……

    这本书提出了“根”的概念并应用于人类对荒野的认识……似乎我们中国人热爱大自然的美有二千年,却没有人对为什么我们会爱大自然理解得这样深……

    我可以想象作者写这本书时思如泉涌的状态,书中很多观点与我过去十多年写的散文作品中对大自然的理解不谋而合……

    作者学物理出生,当过研究神学的博士研究生,当过牧师,进而研究生态环境保护,这样大跨度的研究者写出的散文真是很有特色啊——人类历史、自然科学、宗教和生态环境、人类诗人气息溶在一起,形成了这本散文集……从而赋予了古老的散文文体以新的生命活力……

这本书像是你漫步在陌生的荒野之中,有些文字如山中泉水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汩汩的涌出,清澈晶莹……

   “人在宁静的沉思中不也能像镜子一样映射出天空间的事物吗?人只有在宁静的时候,心灵的深度才能显现出来。”荒野提供现代人类这面自然之镜……

无疑,对热爱大自然并沉入其中的人,如同陷入恋爱的人一样……换成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恋爱过程中的恋爱对象和恋爱过程,这是全新的观察方式……



吴砺

2018.4.1




附《哲学走向荒野》摘录:


“哲学作为传记②的哲学,其根源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他“爱智 慧”③的方式,是以自己的一生同他的父母之邦雅典城进行抗争。  《申辩篇》④作为哲学的入门书 之所以一直深受欢迎,就是因为它用了故事的形式,从苏格拉底的一生——直到他的死——总结出一种信念。苏格拉底最重要的洞见,是“人是政治的动物”,是能构筑城镇、栖居于城邦的动物⑤。从苏格拉底以来,考察人类在这种构建出来的、用文化组织起来的环境中的生活,就成了哲学家的历史使命。比哲学更进一步,神学作为传记,是要探寻如何进入天国,如何栖居于新耶路撒冷①——一座与雅典互补的理想之城。这样的神学是耶稣的故事,他的生与死发轫于天国;是奥古斯丁和他的《忏悔录》的故事;同样也是马丁·路德的故事:在有关神的恩典的体验中,他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

几乎每一位哲学家与神学家,都是在与自己试图栖居于其中的传统展开争论的过程中形成自己以生命进行追求的信念的;对此我能感到一种欣慰。苏格拉底将自己的命运与雅典城过于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以至于他对大多数生命形式都没能进:行考察。他的传记忽略了生物学。他曾这样说:  “你看,我爱好学习,可乡 村和树木不能教我任何东西,而城市中的人则能教我很多。”我要跟苏格拉底争论,因为我认为森林和自然景观能教给我们很多城,市的哲学家所,不能教的东西。同样,我认为神学家只致力于对上帝之城进行 改造,是已从希望之乡②——地球这座伊甸园——堕落了。因此,我的传记有一个从文化向自然的转向。更确切地说,我的职责是要引导文化去正确地评价我们仍然栖居于其中的自然,因为“政治的动物”也还得服从生态规律。简单点说吧,我是一个走向荒野的哲学家。

我开始学的是物理学,那是50 年代中叶,我在戴维森大学时学的专业。我那时认为这是一门关于最基本的自然的科学。物理学家(亦可谓哲学家)在极小的和极大的范围以微观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探索自然,又从这些范围的科学发现中概括出了宇宙论。这些都吸引了我,而且现在也还吸引着我。我大学时期的导师们曾经受教于本世纪初那些极富创新能力的物理学家。Physis①一词,在希腊语中是指自然。我需要有一个物理学——或者说一种关于自然的学说,及与之相应的形而上.学②。我从树木和乡 村可能学不到什么东西,而在城里从回旋加速器和盖革计数器③ 却可以学 到有关 物质与能量的一切。这样学到的不是关于荒野自然,而是关于数 学化的自然的知识。从本质上说,这种知识告诉我们:世界有着有序的和谐、对称、普遍规律、美丽与优雅。

再说,物理学除了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是如何构成的,同时也给予我们改造这个世界的力量。在当时,原子能、电子化和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到来不是已经在望了吗?在50年代,以科学为支撑的、人化了的城市还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因此,我的目标是要成为一个物理学家,去认识并改造世界。我申请并被接收到一些著名大学的研究生院学习。

可是,面对宇宙星空和量子论的微观机制,我还是感到一种迷失。在50年代,宇宙论使得从机械的观点看到的人显得太渺小了——在一个有着许许多多星座、经历了200亿年、纵横200亿光年的宇宙之中,地球似乎不过是一粒尘埃。根据数学化的关于物质的微观物理学得出的形而上学将会使人越来越显得渺小,最终变成不过是一些运动中的物质。我对此深感疑惑。后来,物理学洞察到了微观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与人类生活所及的范围;但在50 年代,物理学还没有什么“人择原理”①,也很少有(或根本没有)后来的这些洞见。P’4

但是,我那时还没有改学生物学,也没有改学哲学,而是转攻神学。我在星空中迷失了,在力学的世界中迷失了,那我毋庸置疑地是一个笛卡尔式的栖居于物质中的精神体,①是一个灵魂。因此,我走进了弗吉尼亚的联合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在神学院遇到的麻烦是:我要保持对自然的热爱,就得跟神学作斗争。完成在神学 院的学习后,我进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撰写了一篇历史神学方面的博士论文。其中接触到关于于宗教改革运动领袖的资料,反映出的是已经很古旧的思想。但我认为改革运动第一代的领袖们有一点是弄对了:生命是一种恩典②

带着神的恩典,  我到弗吉尼亚州的西南部就任牧师。但是,尽管那时任何一个有点地位的人都不会认为神学与生物学能体面地结合到一起,我仍对生物学有着一种渴求。人们都认为生物学比物理学更难与神学协调。当时流行的观点是:自然带着血淋淋的尖牙利爪,是堕落的;巴利从自然设计的角度的立论(一只表和造表者),③在以随机变异和适者生存理论为基础的进化论面前已被打垮。这样,世界上不存在创造物,也不存在造物者,惟一存在的就是冷酷无情而充满偶然的自然过程。我履行着做牧师的职责,但内心却在探寻着。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隐蔽的林间空地上偶然发现一株轮生朱兰花①,便不禁大声叫起来:“真是太美啦!”p’7

本篇的文章以上面这些问题展开了广阔的视野,最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球生态系统支撑了并仍在支撑着自然和人类的历史,那我们应该如何形成对此生态系统的世界观呢?也许人类最基本的义务,就是对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这条伟大的生命长河的义务。P004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一文恐怕是最富挑衅性地肯定了以上的观点。在这篇开创伦理学新纪元的文章中,他作了这样的结论:“任何事物,只要它趋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p016

自然包括任何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总和。在这个宇观层次上,自然的意义非常不好把握。即使单看“自然”的物理宇宙的意义(此意义可回溯到希腊语中的physis),也还是太空泛,也过于简单。如果我们用“自然”来指我们复杂的地表生态圈层——一个依赖于整个地球的物质循环的生物圈的话,那么就达到了我们需要阐释的自然的意义(而且这也与physis的意义相吻合)。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自然是指一切服从自然规律的事物,而这也包括天体自然。如果以这种方式使用自然一词的话,就只有超自然的领域——假设这样的领域存在的话一能与自然相对。但是,我们还是把自然一词限制在地球范围内,而不是在宇观层次上。我们通常使用的自然一词,就仍然保存着源于拉丁词根“natus”的意义,即产生生命的系统。这个意义在希腊语的physis中也同样存在。没有人会主张我们遵循物理和化学的自然,或者说死的自然。说遵循自然时,总是指那充满生机的进化和生态运动。是指那个我们大写为Na-ture的、有时还拟人化为“母亲”的自然。P041



吴砺

2018.4.1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