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63|回复: 0

[散文] 《哲学走向荒野》(二)

[复制链接]

7244

主题

176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62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4-3 11: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哲学走向荒野》(二)




“有三类环境——城市、农村与荒野,提供了三种人类的追求——文化、农业与自然。所有三种追求都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应该从事的;而且所有三种环境也都是我们的福祉所必需的。P058

在人类有文化这个意义上,我们承认人类生活与自然之间有着不连续性,但这种不连续性在根本上仍是自然环境的一种延伸。自然放手让我们发展自己的文化,;她在这里没给我们提供什么模式,我们得靠自己。人类城市生活的习俗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尽管这些习俗也可以通过自然赋予我们的理性和良知加以判断。在某种意义上,城市是我们的生境;我们属于城市,没有城市我们就不会得到完美的人性。文化的人类生活在未经改造的荒野中是不可能的;而如果人类生活停留在乡 村生活的水平,那么它只能是原始的和没有文字的。城市的精神活动给我们以文字能力与进步,无论是通过市场及与之相随的贸易与工业,还是通过图书馆与实验室这些帮助我们获得很多自然知识的设施。P059

我们用“乡村环境”来指被人工驯化、用于支撑人类生活的自然,主要包括经人工开发的景观、田地、林地、牧场、林荫路、果园、大农场等。P059

乡村环境是(或者说应该是)人与自然共生①的地方,因为我们有时可以对生态系统作出改善。P061

我们喜爱荒野,是无可争议的,因为荒野能满足人们一种消遣的需要。P063

我们到荒密去与自然遭遇时,不是要对自然采取什么行动,而是要对她进行沉思;是让自己纳入到自然的秩序中,而不是将自然纳入我们的秩序。P063

我们对荒野自然的需要,是在于我们欣赏它的内在价值,而非它的工具价值;这正如我们需要生活中其他的一些事物,如像我们需要音乐与艺术、哲学与宗教、文学与戏剧一样。但这些都是人类的活动,而我们与自然的遭遇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即这是我们不依赖于人类的活动而能接触到价值与美的惟一的形式。我们对朋友的需要不只在于他们能作为我们的工具,而是在于他们自身的价值。推延一下这种思路,我们可真i说:我们之所以需要荒野自然,正是因为它是具有独立于人类价值的一个领域。荒野自然有着一种完整性,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和享受这种完整性,那我们就少了一些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看到一只鹰或一只刺嘴莺、一片攀墙蕨或一棵蓝色的云杉会是一种特别令人激动的体验。马特霍恩峰①让我们感到一种敬畏,新英格兰秋天半山坡上的红叶,还有罗安山上盛开的杜鹃,也同样能使人肃然起敬。与自然交往密切的人能发现自然在某些方面的完整性,是在与自然初交时想象不到的。他们从铜头蛇②与短吻鳄、塔兰图拉毒蛛③与羊肚菌、④在风口的小云杉与蔓延的灰叶枫,⑤咆哮的大海与冰冷的冻原上,都能发现一种完整性。虽说我们在自然中有着独特的文化属性,在很大程度上能统治自然,但真正的、荒野的自然是自己在运行着,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自然的自发性价值正是为什么我们在与自然接触时能受到一种再造的原因。P065

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场景,里面有着生与死、春的播种和秋天的收获、永恒与变化,有着发芽、开花、结果和凋谢,有着生命过程的逐渐展示,有着苦与乐、成功与失败,有时是丑让位于美,有时又是美让位于丑。从对自然的沉中,我们能感受到生命是一种维持在混沌之上的短暂的美。可以说,整个生命过程都有着一种音乐感,即使是处于低凋的时候也依然如此。就连我们的宗教冲动,在许诺一个来世的同时,也还是劝告我们在现世必须满足于这个给定了的世界。,虽然自然要求我们在斗争中度过一生,可我们还是能够珍视我们的大地,并接受我们存在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生态的观点试图帮助我们在自然的冷漠、残暴与邪恶的表象中及这表象之后到自然的美丽、完整与稳定。在这一点上,生态的观点往往是接近一种宗教的维度,这并非一种巧合。P076

]然而,作为在接受自然指导的意义上遮循自然的结语,我们还是听一下一位诗人而不是一位生态学家或伦理学家说的话。卡尔·桑德伯格①曾邀请我们对荒野进行思考,想想荒野是如何坚持其存在,而我们(在我们的接受自然指导的意义上)又如何不应该把自己与荒野分割开来。他回忆道:

我来自荒野。我的心里有一只鹰和一则类贫鸟……这只鹰在我的梦的落基山中飞翔,在我的追求的塞拉山峭壁中战斗……这只模仿鸟在清晨露珠还未散尽之前啼鸣着,在我希望之切塔奴加①的丛林中啼鸣,在我愿望之蓝色的奥扎克丘陵②上疾飞——我是从荒野得到这鹰和模仿鸟的。P079

生命之河长达十亿年,人类在这条河里也已走了几百万年,其中有记载的历史有几千年。如果按这条河的长度能绕地球一周算的话,那么人类所走过的路只能穿过半个县,我们有:,记录的历史无非只有几百英尺,而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只有一两、步那么远。这种线性的算法,能显示出生命之河的自然长度,却没能记下它在人类的纪元里,由于加入了信息之流而使生命之河变得越来越汹涌这一事实:河水从上游泻下,呈指数式地使下游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多骚动。人类所走过的全部历程只是部分被遗忘或消失了,而有相当大一部分仍留存在我们的文化里,因为现在就是过去的延续。

无论从进化上还是从教育的意义上讲,都可以说我们是“今在的过去”。苏格拉底和摩西、耶稣和佛陀、牛顿和哥白尼都不仅是在我们之前存在过;他们的影响通过千百万热爱和传扬他们的不知名姓的人传到了现在。这种穿越历史时空的传播经过重构而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中。有时我们把过去看作一具僵尸,以为死了的东西就只留下一些记忆和幻影。但如果生命是68不断向前的“流”,事情便不是这样了,因为是过去孕育了我们。.我们今天的生命乃是过去的生命累积到今天的体现。借用法律用语来说,我们既是祖先遗嘱的执行者,也是其受益者。这些遗嘱中的意愿超越了祖先个体的存在而传了下来。我们完全应该有这样的意愿:我们要让祖先留下来的家业再传下去,使之能有“将在的今天”。用自然中的一个意象来说,我们有一个根,我们应该再结出果实。

生命是一项壮丽的工程,是臻于极致的戏剧。它的某些意义是而且应该是短暂的。但是,生命的真谛不只在于现今,而正如在所有的故事中一样,也在于“过去”最重要的特性留存到了今天,且被深化,被连贯起来,以统领整体故事中的各个章节。一些偶然的事物在其发生的当时可能受到欢迎,但它们只为某一时代所特有,终究会成为过去。生命的间断性和突现性令我们惊叹;然而每一代人最辉煌的探索都对贯穿人类世世代代的生命之“流”做出贡献。在一部交响乐中,每一段旋律在其被演奏的当下就能被欣赏,但其作用又并非仅仅如此,而是常常会被重复或是被用来引出下一段旋律;否则,交响乐就不会那么优美,不会形成真正的乐章。对于一出戏剧,我们不能完全预知其结局是好的。同样,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遭生命之“流”的未来会怎么样,不知会是福还是祸。但在现在,我们作为演员还是有责任尽力将自己最为珍爱的东西表演出来。这种责任不仅不会破坏我们当下的完整性,相反,我们当下的完整性正是以这种责任来确立的。

每一个科学家、每一个人文主义者、每一个教育家和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清楚,一个人的一生需要这种与过去和未来的联系。历史传给我们的东西,使我们能向前运动。我们能运动一段时间,但不能到达终点。我们会逝去,而我们的学生、弟子和孩子又将这生命的运动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时代有沃森和克里克非凡的发现,但他们之所以能有这一发现,是由于他们之前已有了达尔文、孟德尔和林奈的发现。别的人还会将这个传统继续下去。民主制度的建设已进行了很长时间,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愿意为将这项事业继续下去而付出生命的代价。音乐家、艺术家、小说家和哲学家都是继承了前人的成就而创作出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现在为人们所欣赏,但同时也传人了客观的公共领域里。具体的个人生命和业绩常常被遗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是文化赖以传递的整个控制回路的一部分。

谁也不会否定,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存在着极为重要的不对称性。麦克塔伽所谓的“时间A系列”对此做了详细的交待。在A系列中,现在是一个刀刃,它穿越时间,无情地使未来变为过去。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将时间看作麦克塔伽所谓的B系列,只有较早与较晚,而同属一个整体。2如果把这两个系列并列起来看,那么我们就不会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看作分别存在的三个东西,其中只有现在是令人信服的实在;而会认为三者同属一个生命之,“流”,将过去的属性经过现在而传递至未来。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是像可以分解为简单单元的珠子一样串在一起,而是如一条从上游向下游流动的河,只是比69河流多了些有机性。那些目光短浅而骄傲自大的“当今”一代人,认为过去已经死去,而未来还不存在,只有现今是活的。眼光长远的人则认为生活的现在就要承接过去和走向未来。如果是这样,,那么倒是那存在不了多久的“当今”一代是跟已经死去差不多,因为他们不知道活着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存在于对过去的回忆与对将来的希望之中。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远见就会消失,这确是一个真理。P119

个人的自我利益仍是必要的,但我们得把它放到适当的位置。带着一种同情心和对自己所属的集体生命“流”之正确性的认识,我们能对自我利益加以足够的制约。P112

我们之所以认为大峡谷区的弧形地貌有价值,原因与我们认为萨摩德拉斯①的胜利女神像有价值是一样的:它们都展示出一种优美。每个赞美提顿山脉②或是耧斗菜③的人都会承认自然有价值,而《奥都邦》④和《国家野生动物杂志》(National Wildlife)上刊登的照片都很好地呈示了自然的这种审美价值。然而,要用语言来证明这种价值是很困难的,正如语言也很难证明纯科学活动是有价值的。P133

一个缺乏诗心的(prosaic)科学家会抱怨说,赞美自然的人看到了自然美的一面,却忽视了自然随处可见的不完善:一场真菌传染能使栗树枯萎,使它们产不出美丽的栗子;漂亮的六出花片中,其实有很多是残缺不全的。但在有的时候,一些偶然的不完善反会增加美感:雁阵中有一只雁暂时离群,也许更能引起诗人的激动;在冬日天空的映衬下,棉白杨树①的轮廓于其总体的匀称中有很多的不对称之处,但这却使它更具吸引人的魅力。虽说如此,但自然的每一事物都会因一些偶然事件而被破坏,并最后走向毁灭。这是无可否认的。那么,美学家岂不是要在自己的意念中将自然的不完美修复之后,才能欣赏美了吗?应该说,有时的确如此;但是,譬如对生命体的美,美学家这样做时,是看到了生命体所追求却很少能达到的美的理想。例如,画家画出的杓兰花是完美的而非现实存在的杓兰花,但借用一下遗传学的语言,我们可以说:他画的杓兰是正常的基因型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长成的表现型。再借用一82下计算机科学的语言,我们可以说:艺术家是以艺术的方式执行了生物体中原先就编好了的程序,而这一程序在自然那里由.于环境的限制没能完全准确地执行。这样的话,艺术家描绘出来的理想之物,在某种意义上便仍是自然的杰作。其实,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作了这种区分。用他的话说,艺术家创造出的一事物的艺术形象,不是忠实于该事物的历史,而是忠实于它的诗;而一事物的历史是由它的诗指导的。6“形式”虽没能完全被执行,却跟“质料”一样都是自然的。①有些人可能会坚持认为:这一切都与自然的实际不符;但另一些人会认识到:与其说这是人类杜撰出来的,不如说是人类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自然的本质——自然那在任一个体生命中都只得被部分地表达出来的本质。

有人认为,科学讲述的是关于自然的实际情形的故事,而艺术讲述的则是自然应该是什么样的情形。这并不完全正确。艺术对自然的事物得以进行具体的表达,这当中也会有一种冲突,而艺术需要解决这冲突。另一方面,科学要追求普遍性的规律,而具体事物并不会完全地服从这样的规律。物理学家会根据不完全规则的实验数据画出一条对称的正弦曲线,而植物学家在根据若干植物标本来描述某一种属时也会忽略一些异常之处。物理学家与植物学家都认为他们这样忽略掉某些信息才更能接近自然的真。同样,艺术可以对自然进行一种抽象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到自然的面貌。塞尚、莫奈等印象派画家就常说,他们用夸张的手法是为了使我们的感觉更为敏锐,从而更好地捕捉到存在于自然中的特性,如榆树优雅的风姿、沙岩方山的色彩特征、蕨草的复杂结构等。他们甚至可能将自然物的线条、棱边、硬实、光泽等抽象出来加以表达。科学家不能说艺术家这样做是不合现实的,因为理论科学也是通过抽象来表述体现于具体事物中的一般属性。科学和艺术都能使我们超越日常生活所需,而看得很远很远。P136

有些人可能看不到生命的这些有机性价值、审美价值及可解读性价值,但他们至少不能否认:从人类兴趣的角度看,生命也是有价值的。如果说人的思想是宇宙间最有趣、最稀罕的现象的话,那生命就算得上宇宙间第二稀罕的现象。单这一点就足以说明生命现象饶有兴味。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自然的。我们可以勉强说文化是由人类的心智延展而成,因而是人为的,但对于生命我们就只能说它是自然的。这样,生命的价值毋庸置疑是自然的。P139

下面我们将讨论一对互补的价值;科学既描述自然的多样性也描述其统一性。“多样性”与“统一性”这两个词是描述性的,但实际上却含有价值的维度。物理科学揭示了物质广泛地存在于整个宇宙,同时又揭示了物质可还原成几种基本元素和基本粒子,而基本粒子再分解就成了交互辐射的波场。在生命科学领域,分类学家发现越来越多的物种,而生化学家则发现:生命形式虽然众多,却都无非是由 物理学所描述的那些物质通过相似的化学过程(如糖酵解与柠檬酸反应回路,以及生命过程之核心所在的DNA与RNA运动)组织而成的。进化论将所有的生命形式追溯到单一或少数几个种系,而生态学贝g将现有的万千物种编织成一个总体系统,使其相互联系的紧密不哑于古生物学所揭示的物种问的联系。生态学是在宏观层次上编织了一个统一的生命之网,而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分光仪则揭示了生命在微观结构上的统一。大自然这一精彩的表演是有着几个主题的交响乐。每一主题本身就很有意思,,但整个乐章又是由几个主题和谐地组织起来的。当然,这当,中有时也呈现出一种混乱。这一切,都是由几个简单的音符组成的。

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发现越来越大范围内的宇宙,看到宇宙中越来越多的物类,,同时又找出一些定律和结构来解释这些物类的共同组成和相互问的亲缘关系。我们不必把每一物类都说成是美好的,也不必简单地将自然物类的集合说成是整个都很吸引入和令人愉快的。P140

呜呼!我们有时甚至痛恨对无机的原始自然的破坏,而小田纳西河①曾是美国东部最后几条真正原始的河流之一!当然,说一条河是自由的只是说它没受到人的钳制,因为它的流向并非由偶然因素或它自身的抉择决定的。这种自由并没有像动物的自由(这可说是人类自由的序曲)那样的有机性。但即使如此,当我们沉思地看着一条古老的河流永恒地、不受拘束地流动时,我们会有一些深沉的思虑,让我们怀疑:当我们决定在像小田纳西河这样的仅存的原始河流上修建堤坝时,我们是不是已经滥用了我们的自由。P146

从更深一层看,我们并非总是将环境的助力,也非总是将环境的阻力看作不好的。生命之河是在这助力与阻力的交织中向前流淌的。一个跟我们完全敌对的环境会将我们扼杀,或者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命根本就不会产生;而一个绝对平和的环境又会使生命停滞,或者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命根本就不会进化到人这样高级的形态。在古代,人的属性主要体现于文化,而在现代,人的属性主要体现于科学;但全部的文化与全部的科学,都起源于人类为克服自然的阻碍而做的努力。自然坚持要我们付出劳动,而我们的劳累与痛苦正是自然施加给我们的最基本的经济压力。开发北美大陆的拓荒者、清教徒、探险家和移居者88都热爱边疆,因为边疆生活给他们以挑战与训练,而正是这种挑战与训练造就了美国精神。我们之所以为荒野走向消失而哀惋,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不想将这铸就了我们民族精神的荒野完全驯服。

但这只是不断有冲突发生和消解的自然整体过程的一部分。P147

在一切的伦理学说中,最难教的一课便是要人们学会爱自己的敌人。P148


吴砺

2018.4.1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