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6|回复: 0

[散文] 《人的宗教》(三)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8-2 13: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的宗教》(三)



“面对此种宗教景象——腐败、退化与不相干,充塞了迷信以及疲惫不堪的仪式重担——佛教应运而生,决心清理场地,好让真理可以找到新生命。结果是令人惊讶的。因为这里所兴起的宗教(在开始时)几乎完全没有上面所提到的成分,而我们原来以为没有那些成分宗教是无法生根的。这个事实十分突出,有必要通过文献证明加以讨论。

一、佛陀传扬的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宗教。P103

二、佛陀教导的是一种没有仪式的宗教。

三、佛陀宣扬的是一种绕过玄想的宗教。

四、佛陀宣扬的是一种没有传统的宗教。

五、佛陀宣扬的是一种高度自力的宗教。:

六、佛陀讲的是一种没有超自然的宗教。

究竟佛陀的宗教——没有权威、仪式、神学、传统、恩宠以及超自然——是不是一个没有神的宗教,这一点我们将保留到后面来考虑。在佛陀圆寂后,他原先为了保护他的宗教而努力排除在外的A种设施,统统出现了。因此之故,原始佛教向我们展示的那种宗教是独特的,也因而在历史上是无价的,因为只要是看穿宗教诸多形式的每一项洞见,都会增加我们对宗教真正本质的了解。而原始佛教可以用下列几点来描述:

一、它是经验的。

二、它是科学的。

三、它是实用的

四、它是治疗性的。

五、它是心理的。

六、它是平等的。。他看法的宽广在当时是独一无二,在任何时代也都是稀罕少有的,他坚持妇女同男 子一样能够悟道。他反对种姓制度认为天资来自遗传这种假定。他出生为刹帝利(武土、统治者)却发现自己在性情上为婆罗门;他打破种姓制度,不论社会地位,他把教团的门向所有的人敞开:

七、它是直接针对个人的。佛陀并非对人性的社会面视而不见;他不仅建立了僧伽——他还坚持僧伽在增强个人决心上的重要性。然而最终他依然诉诸于个人,每一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个人问题和困境来朝悟道前进。

“因此,啊,阿难,做你自己心中的明灯吧。不要找外在的避难所。紧紧把真理抓牢当作避难所。努力实践你自己的救赎。”p108

看了许多佛教文献之后,不可能不得到其对一切事物有限性之无常的体认,以及其对每一自然对象不断的毀灭之肯认。也就是这一点,给予了佛教对自然世界描述的深刻性。“一个又一个浪花永恒地在追逐着。”

生命是一个旅程。

死亡是复归于泥土。

宇宙像旅店。

过去的岁月如尘埃。P127

一千个问题还是在那里,但是佛陀沉默了。

别的人仍然逗留在我们的问题中,你却是自由的。

我们一问再问;你笑着并且静止不动。P130

在佛教外表的许多吊诡之中——这个一开始拒绝仪式、幻想、恩宠、神秘、与人格神的宗教最后把一切全部重新带进来了——最后还有一个吊诡。除印度之外,今天佛教在亚洲到处都流行着;只有在最近,经过一千年的绝迹之后,印度开始又有少数佛教徒再度出现了。佛教在全世界各地都看得到胜利,却惟独(似乎是)丧失了它的出生地。这种外表现象是骗人的。比较深刻的事实是:在印度,,佛教不一定是败于印度教,而是在其中迁就适应了。P160

整体而言,佛陀被当作是“印度教一个反叛的孩子”而被收回来了;他甚至于被提升到神性化身的地位。原始佛教的目标,在实质上被承认是主张不二之印度教目标,甚至于般若波罗蜜多对永恒不外就是当下此刻的主张,也可以找到印度教的版本:

正是这个世界,乃是一座欢乐的大宅;在这里我可以吃,在这里我可以喝,而且可以作乐。P161

这乃是一种有力的常规,可能是独特的人类价值得以普及广大群众的惟一的常规。几近二千年来,一个中国孩子生活在孔子直接的光辉下所学的第一句话不是“瞧!瞧!瞧和看!”而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可能会对这种毫无遮拦的说教一笑置之,不过,每一个民族都需要它。美国有华盛顿砍苹果树的故事以及《麦格飞读本》(Mc Gufi’ey Reader)上的修身格言。罗 马人著名的是纪律和服从,靠着父亲把违反了命令去赢得战争的儿子处死的传说来培养。纳尔逊( Nelson)是否真的说了:“英国期待每一个人都履行他的责任?”法兰西斯一世(Francis H)是否真的喊道:“除了荣誉之外,一切都已失去了。”这并不太重要。故事表达了民族的理想,而按照其形象来塑造人。同样地孔子《论语》中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和格言,乃是设计了来创造中国人所希望的中国人性格应该成就的原型。 P183

在孔子的观念中,“中庸”是如此重要,以至有专书以之命名,并且在儒家经典中占据中心地位。中庸的两个中文字是中和庸,字义是“中间”和“恒常”。因此,中庸就是在不能作用的两极端之间的“恒常在中间”的道路。以“没有任何过分”为其指导原则,它最接近的西方版本就是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道(Golden Mean)。中庸以一种敏感的气质来平衡过量和放纵,这样做把邪恶在一开始就抑制住了。“骄傲,”《孝L记》忠告说,“不可以过分。意愿不应该完全地加以满足。享乐不应该过分。尊重中庸可以带来和谐与平衡。它鼓励和解,而扶植一种合适的保守。对于过分要留神,指向纯粹的价值,同样地远离热情与冷漠。”中国对于中庸的注重虽然并不普遍,却已经成功地保护了中国不至于狂热。P188

儒家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伦理呢?答案要看如何定义宗教。以它对个人行为以及道德秩序的密切关注上看,儒家和其他宗教比起来,是从一种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命,但这并不必然表示它就没有宗教资格。如果从最广义来看,以宗教为环绕着一群人的终极关怀所编织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显然够资格算是宗教。就算宗教是采取一个比较狭窄的意义,是指关怀人与其存在的超越基础的结盟,儒家仍然是一种宗教,纵使它是一种缄默的宗教。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谈到孔子的社会关怀,这一方面确实是其思想核心所在,但是却并未尽述他的观点。P196

达尔文顺着他对“教义”的力量的一般论点说:“中国的文明(孔子的教义在其定型上做了很大的贡献)比起世界任何其他文明,在更大的程度上被视为模范的典型。”我们还是不要说得如此过分。因为要从质上来将文明分等级是没有尺度可寻的,我们只可满足于量上的估计,数字的确可以告诉我们一个客观的故事。不同于欧洲或印度,中国结合在一起编造了一个政治组织,在其高峰时期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中华帝国在朝代的传承下,持续超过二千年之久,它所跨越的时间,使亚历山大、恺撒以及拿破仑的帝国看起来都如昙花一现。如果我们把帝国持续的年代乘以平均每年所拥有的人口数目,在数量上它就成了使人印象最深刻的人类所设计的社会机构了。

我们很难说孔子对这个机构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因为儒家的价值与中国人民的一般价值,在时间的过程中混合在一起,难以把两者分开。因此,我们在此处要指出的,是集中在孔子和他的门徒们所加强的而非他们所创造的那些中国性格特征。我们所要提到的那些特征差不多可以说适用于整个东亚,因为日本、韩国以及大部分的东南亚,都有意地输入了中国的伦理。P201

直接与本书主题有关的,在世界文明当中很独特的,是中国调和其宗教的方式。印度以及西方宗教是排他性的,如果说不是竞争的话——把某人同时想成是一个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教徒,或者甚至同时是一位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对这种事情的态度却不同。每一个中国人在伦理和公众生活上是儒家,在个人生活和健康上是道家,而在死亡的时候是佛家,一路上还加入—些健康的萨满教的民间宗教。正如有人曾经这样说:“每一个中人都戴上一顶儒家的帽子,穿上道家的袍子,以及佛家的草鞋。”日本在这个混合体中则加上神道教。P202

孔子还主张“文”:他的信念是学与艺不单是表面的装饰,而是改造社会和人心的力量。中国尊崇着他的这项信念:他把学者/官僚置放在社会阶梯的顶端,而把军人放在最底层。虽只是一种尝试,不过各处零星地、不时地会有成果。在中国曾经有过文艺鼎盛的黄金时期,在同时代中没有任何文明可与之比肩,而成就了高深的学问:令人立即想到的是书法、宋代山水画与养生的太极拳。纸早就发明了;在古腾堡( Gutenberg)之前四百年,活字版印刷术就发明了;一部15世纪的百科全书,两千名学者研究的结晶,一共有11095册;还有伟大的诗篇;精妙的画轴;以及瓷器,“由于其材料和装饰之精细,其形状之雅致,可以被认为是所有国家,所有时代中所能产生的最好的瓷器”。

与儒家生命艺术本身混合,这些文物产生了富有其自己特色的文化。一种巧妙、光辉和含蓄品味的混合体,使中国人拥有一种同化的力量,在其巅峰时期无出其右者。在一切伟大的文明中,中国有最开放的边界线,定居在土地上的农民,曾一波又一波地遭受到驰骋的野蛮人的人侵。打到门口来的有鞑靼人,其长程的攻击曾经对罗马帝国造成了致命伤。但是中国对那些抵挡不住的。就将之吸收进来。每波的入侵者总是通过自愿的事例而丧失其自身的认同,他们爱上了他们所见到的。一次又一次地,一个不识字的入侵者,原先入侵的惟一的目的是为了抢劫,最后却屈服了,几年之内他的最大愿望就是临摹一首手写的中国诗,可以让他的老师(其实是被他征服的奴隶)承认够得上是出自土人之手,而他所最希望的是被误以为是中国人。忽必烈是最显著的例子。他征服了中国,自己却被中国文明所征服,他的胜利实现了他恒久的野心,那就是成为真正的天子。

魔法并没有永远持续下去。中国文明在15世纪,世界上还没有可与之比肩的,之后,僵化就开始了,西方的军事优越性把中国的命运从其手中夺走,上两个世纪的中国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了。在西方挑起战端、强迫输入鸦片以及随后把中国瓜分成为欧洲势力范围的背景下,去讨论儒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要了解儒家持久而建设性的影响,我们可以去看过去40 年来东亚经济的奇迹。P205

这些都是孔子精神的回音,不过人们必然会想到在西化的世界中,这种宗教的未来是什么?没有人知道答案。P205

没有一个文明是清一色的。在中国,儒家的古典音调,不单是被佛教的精神阴影遮住,同时也被道家的浪漫色彩所平衡了。P209

对于被认定为一个宗教的创始人来说,这是多么奇怪的一幅像呀。老子没有说教。他未曾组织群众或推广什么。他在别人要求之下写下几页东西,骑上一头水午走丁,有关他的事情就到此结束。跟佛陀是多么地不同呀:他在印度的道路上风尘仆仆45 年,就是为了说明他的看法。多么不像孔子呀:他纠缠在王侯之间,想要谋个官位(或至少求个可以让他讲抱负的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而现在面前这么一个人,对于他那一套臆测之成功与否毫不关心,更不必说名誉和财富了,甚至于根本不留下来回答问题。然而,不论他生平的故事是真是假,却因十分忠于道家的态度,而将永远是道家的一部分。有些皇帝声称说这位影子般的人物是他们的祖先,甚至于学者们——虽然他们不以为《道德经》是一个人写的,也不认为公元前第3世纪下半叶之前,该书已经取得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形式——也承认书中观念一贯的程度,使得我们必须假定,该书是在“某一个人”的影响之下成形的,并且不反对称那人为老子。P211

无为是无上的行动,从我们——或者毋宁说是通过我们——流出宝贵的柔软、单纯与自由,而我们个人的自我和有意识的努力,让位于一种非出于自己的力量。从某一方面来说,由这一方向把握的德,恰好与孔子的相反。孔子百般努力建造一种可以有意识地去学样的理想反应模式。道家的方式正好相反——要使自我的基础与道配合而令行为自发地流出。行动追随存在,新的行动追随新的存在、更聪明的存在、更强的存在。《道德经》没有浪费一个字地说明这一点。“无为而无不为”,亦即,存在的自然状态即是行动的完美结果。反之亦然。P222

这种对待自然的道家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艺术。中国艺术最伟大的时期与道家影响大行其道一致并非偶然。在用笔墨之前,画家会走进自然中把自己忘掉,去变成他们要画的对象。他,f,在画下一笔之前会坐上半天,或14 年。指谓中国风景画的语词,包括山和水两个字,一个暗示广大和孤独,另外一个则暗示柔韧、持久和连续不断的活动。在广大无垠中,人的部分是微小的,就算找得到,我们也要很小心才能在画中找到人物。通常,他们是背着东西攀爬着、骑着牛或撑着船——自我在作他的行旅,背负着他的担子,有山坡要攀爬,而两边都围绕着美景。人不像山那样地可畏;他们也不像松树活得那么久。他们正如同鸟儿和云朵一样也属于万物的系统中。通过他们,如同通过其余的世界,周流着永恒的道。P229

就是这种对自然和简朴的偏好,使得道家与儒家分隔开来。两派的基本目的并没有十分不同,不过道家对于儒家所采取的方式颇不耐烦,所有的形式主义、炫耀以及仪式都不能打动他们。从拘泥于形式或吹毛求疵地遵守礼节,又能希望得到什么呢?这整个的方式就是造作的、涂上漆的外表必然会证明它是靠不住却又是抑制人的。这里所指的儒家只是人类倾向以规范模式来处理生命的一个例子。所有一切策划周详的系统,要把生命安排得井然有序的企图,都是无意义的。P229

这阴阳两极总结了所有生命的基本对立性:善/恶,主动/被动,正/负,光/暗,夏/冬,男/女。不过虽然两者在紧张、状态之中,却开q:截然相反;它们是彼此j互补平衡的。每一方都侵入到对方的半球内,长住在其伙伴领域中最深的隐蔽处。而最终两者都发现自己被环绕着它们的圆圈所消融了,道就在共同永恒的整合之中,在这整合的脉络中,对立者只不过是在无尽的循环过程中的面向罢了,每一次的转动都不断地转入到对方之中,与之交换着位置。生命并非朝一固定的顶点或极点向前向上行进的。它倒回到自己,走了整个圆圈,从而体现出万物是一,而且一切都是顺适的。P230

庄子在另外的地方直接表达了面对死亡的自信:

大地,

我身体存在的根本。

工作和责任令我疲惫了,

老年好教我休息,死的时候给我宁静。

那为我生命提供了我所需者

也将给我在死亡中的所需。P232

在中国,学者被安置在社会阶梯的最高层,这可能是孔子的功劳;不过,把士兵放在最低层的却完全是道家。P233

如同阴阳本身彼此绕着转一样,道家和儒家代表了中国性格的固有两极。孔子代表的是古典的,老子则是浪漫的。孔子强调社会责任,老子推崇自发性和自然性。孔子的焦点在人,老子则是在超越人的事物。正如中国人自己说,孔子徘徊在社会之中,老子则漫游于人间之外。生命之中有些东西在这两方面伸展出去,中国文明如果其中任何一方没有出现的话,都必定会贫乏多了。P234

我们可以先从一件反常现象说起。在所有非西方宗教中,伊斯兰教在地理上与西方最接近,意识形态上也最接近;因为宗教上它是属于亚伯拉罕系的宗教,而哲学上它是建构在希腊哲学之上。然而尽管有这种心智上和空间上的邻近,伊斯兰教对于西方来说,却是最难以了解的宗教。“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地区,”一位美国专栏作家曾经写道,“比那通称为伊斯兰的宗教、文化、地理的复合体更无望地、系统地以及顽固地受到我们的误解了。”

这是很吊诡晶,不过这项吊诡很容易得到解释。因为地理上、意识形态上、哲学上的接近并不能保证和谐相处,正如家庭之内往往比任何别的地方发生更多的谋杀。伊斯兰和西方是邻居。共同的边界引起边界的纠纷。升级成为长期争斗,以至于全面性的战争。当然也有较快乐的一面;在某些时期和地方,基督徒、伊斯兰教徒和犹太教徒曾经和谐地居住在一起,比如是摩尔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但在过去一千四百年的大部分时间,伊斯兰和欧洲都在作战,对于他们的敌人,人们是难以有一个公平的评价的。伊斯兰教将是本书要探讨的,一个有趣的宗教。






吴砺

2018.8.1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