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7|回复: 0

[散文]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二)

[复制链接]

6199

主题

151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6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12-13 11: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二)


飞机从正北朝着正南飞行,我朝窗外望去,看到了喜马拉雅山的顶峰。这山峰先是呈云朵状,然后化为冰雪覆盖的悬崖峭壁,完完全全矗立在云海之中。这样的景象尽管我过去看到过多次,但每一次都让我非常惊讶。看到这景象,我实实在在地感到我正处在非常高远、非常奇特的环境之中。三万英尺的高度,阳光洒满机身,前方夜幕降临,我们正朝着黑暗急速飞行,然后迅速穿过黑暗,几个小时后当飞机降落时,我们将迎来清晨。P001

21世纪,我们乘坐快速航船穿越海洋,乘坐小型飞机穿越时空。通常我们知道上一两代人,也知道下一两代人,但是,死亡是横亘在我们与祖先和后人之间不可逾越的一条线。这条线使我们既见不到祖先,又见不到后辈。在西方,能够看见或非常了解上三代的人是不多见的。暂且不论我们了不了解他们,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些人究竟是不是对我们产生了影响呢?

从古至今,人类进行过一些重大的迁徙。在几十万年中,我们曾在非洲繁衍生息,后来,又大批地离开了非洲大陆,流向世界各地。人类的环球旅行在6万年前就开始了,在后来的45000年中,我们继续旅行,直到在地球上所有可以居住的大陆定居下来。

9世纪的北欧海盗驾驶着维京大战船向海洋出发开始,在人类经历的扩张、奴隶制、香料贸易和终结于20世纪的殖民主义等各个时期,有许许多多的船只驶过海洋。这些航船载着远离出生地的冒险者、囚犯、奴隶和移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再也无法返回家园。19世纪下半叶被称为人类大迁徙时期,在这次大迁徙的高潮中,有5500万移民从欧洲、亚洲、非洲大陆的旧世界涌入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新世界。就整个人类而言,无论是在许多人的生活中,还是在他们后代的生活中,那些航行都是至关重要的。从文化方面讲,迁徙永远改变了他们家庭的历史。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船满载着人类基因组的混合样本,每到一地,他们都使整个人类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并在当地的人类基因库里释放新的变体,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人体物质的重组形式,继而建立新型血统,这些血统又进一步扩展开来,形成分支,世世代代繁衍了下去。

我很想知道我的那位囚犯祖先是否想到过,他的后代有一天会审视他的生活,或者仅仅把他当作去世很久的家族成员中的一员,就仿佛是过往的一缕云烟。在那次恐怖的旅程之后,他又活了很多很多年,尽管我是在他故去多年后才出生的,但是与我说过话的人、与他说过话的人,也曾经一起说过话的。你看,I我又回到人类的状况上来了。他和我分别接触过的人,互相之间也曾有过接触。虽然我们永远无法交谈,我无法见到他,也无法听到他的声音,但是可以说他现在仍然同我在一起,而且并不只是在我的思绪之中。这可不是比喻,而是事实,就像喜马拉雅山一样真实。我身上的某些信息就来自于他,如果我和男友结婚生子,这些信息中的一部分也会传给孩子。

我们本身就是一种器皿,每个人体内的每个细胞都是一个巨大的DNA储存库,存储着前辈们遗传给我们的30亿个碱基对。这是一个既定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与我同机的466位乘客来说都适用,无论他们乘坐的是几等舱,出于什么目的旅行。他们身体里都带有他们高祖辈的基因,带有他们祖辈和先祖的痕迹。在这架飞机上的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在历史的长河中由千百万人传下来的1.4万亿个碱基对。我们能够一同起飞,这本身就是奇迹。P004

当我踏上了探寻之旅后,遇到了“路径依赖”这一概念。这个概念是物理学家用来解释机械是如何最有效地使用能量进行运转的。这个概念后来被经济学家用来解释将来的事是如何依赖过去到现在的路径的。经济学家还用它来解释为什么某些经济体比其他经济体发展得更健康,为什么法律要这样书写,为什么技术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发展方式等。当我们谈论生活中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时,谈论有些事物总是蒸蒸日上,有些事物却每况愈下时,我们就会谈到“路径依赖”这个概念模式。

QWERTY标准键盘就是“路径依赖”模式在科技领域里的经典例子,在打字机时代所有企图争当标准键盘的设计中,不知出于什么不起眼的原因,QWERT’(获胜。对于人的手指来说,尽管QWERTY实际上并不是最省劲的,也不是最好用的键盘设计,但是,由于被千百万人使用,QWERTY标准键盘最终被广泛接受了,这一设计早已深入人心,谁也不可能做任何更改。人们对此很执着,这种执着意味着几乎所有的笔记本电脑和键盘都是采用叫ERTY设计。

当我接触到“路径依赖”这一概念时,我感到十分震惊,猛然意识到我这部书所写的,实际上就是关于这一概念如何影响到人们的心智和肌体。  “路径依赖”当然也是进化论的另一种说法,意思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突然地、完全出人意料地发生的,而基本上是逐步地发生的。进化是在过去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譬如,我们身体和大脑的形态是祖先遗传给我们的形态。我们与黑猩猩长得相像绝非巧合,因为人类和黑猩猩在五百万年前同属一个祖先。

一个让我关注的问题,也是这本书的主旨,就是探究我们的决策和自我认识中,有多少是源自于“路径依赖”。寻找答案的唯一方法当然就是坐下来,回头看,看一看人类所走过的所有路径。最为理想的方法是再现那些引领我们到达现在的重要路径:路径的源头在哪儿,沿路走过来的都有谁,路径在哪里缓慢转弯,在哪里急转弯。就像一句谚语说的那样,旅行的本质并不是要去目的地,而是在旅途中的经历。P013

DNA当作历史工具来使用,这一点非同寻常:DNA不但揭示了生理层面的过去,还能阐释社会层面的过去。人生人,人再生人,且辈辈相传,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人们传递着基因,传递着大量非编码DNA,从这些DNA中,我们探寻种群选择的痕迹,还可以追寻千百年前发生的重大的个人遭遇。因此,尽管多年来,我们就DNA对社会的影响作用进行过辩论I辩论题目有DNA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还是无关紧要的?DNA决定人的智力、行为、种族吗?),但更为明显的事实是社会也影响着DNAP014

从这些分散的信息中构建历史,最终会使我们了解到,在我们狭小的生存空间里发生的事件是如何映射到历史长河中的;人的一生如何受时代和种群的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影响时代;过去的历史在多大程度上造就了现在的我们,我们又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它的影响。使用书面记录、文化历史和DNA还使我们更容易地了解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强大力量还影响着你和你的家庭,而且影响是双向的:你的家庭对世界历史也有影响。

但是,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找到传承的东西:我们经常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已经知道什么传递了下来,如何传递的,它看起来什么样,带给我们什么影响。那么首先,我们必须审视自己对于传承的看法,当然了,这些看法本身也是传承下来的。P015

这个工作量大得难以想象。我怎么能够调查如此庞大的、想一想都叫人脑袋发胀的群体呢?而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又代表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生活,我又怎么能够理解这些人?当我丈夫在读研究生时,每次走进大学的图书馆,他都感觉仿佛要晕倒,书籍浩繁的程度超出人的想象,书的作者是无比浩大的人群,书的内容涉及另一个更浩大的人群,这些作者参考了更多的作者,而这后者又写了浩如烟海的关于其他人的书。书籍如此浩繁,加上他意识到他这一辈子也别想读完这么多的书,因此他烦恼不已!每天都有几百个人漫不经心地进出图书馆,但对于艷来说,看一眼图书馆的馆藏,就如同看到了自己的末日。在这次聚会上我就有这种感觉。怎么有这么多人曾活在世上,而他们每一个人在有生之年都会有东西传给后世?在帕拉马塔的聚会上我只不过想同一些有相同爱好的人聊聊天,可又从哪儿找起呢?就算找到死神拍我肩膀的时候,这个愿望也难以实现。P020

就像许多评论家一样,康尼夫坚信,从平等主义的角度说,家谱学是一派胡言;从任何事都必须讲证据的观念谈,家谱学也是荒诞无稽的。他还说:  “如若调查任何一个家族前十代的历史,都可能会发现有未被认可的人爬上了家族树。温斯顿·丘吉尔爵士为他是伟大O<j18世纪莫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将军的后裔而自豪,但是他的家族在两性方面却有过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丘吉尔的父亲死于梅毒,而他的母亲据说在婚内就有200个情夫。”这位在父系社会中极有特权的女人在她的文化或其他文化里有着怎样的代表性?许多评论家把这种非婚生子的困扰归因于家谱学。P023

“我们为什么应该为祖先感到骄傲?为什么不应该为祖先感到骄傲?”这两个问题或许不会给我们更深的启发,但是如果问“我们为什么会为他们感到骄傲?”这就肯定很有意思了,因为很显然,很多人都会为祖先感到骄傲的。即便是卢恩丁也承认,各个时期不同文化的人都对祖先感兴趣。是什么促使他们感兴趣的?是自豪,是悲伤,是开心,还是好奇?回答这个问题的难度简直超乎人的想象。P027

有一个研究者跟我说,  “如果你打算很轻松地进行家族历史研究,你最好出生在中国。中国人一直有保持家族历史记录的习俗,这种纪录是绝妙的以姓氏为基础的家谱。通过家谱你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袒先。”他接着说,  “我认为西方人有时误以为中国人崇拜祖先,其实这是一种极其深刻的文化情感,中国人认为,如果你与你的后辈人、先辈人、兄弟姐妹没有关联,你好像就不是完整的人。”

2009年,在中国山东省完成了“天下第一家”孔氏家族家谱的官方修订工作。孔子出生在2560年前。根据修订后的版本,这位古代的和平与和谐社会的倡导者有83代后裔,共有200万人。  [ 1937年版的家谱记录了60万后人,最新一版首次包括了妇女、海外家族成员和少数民族成员,像来自云南省的71岁高龄的回民孔祥献(音译)。在修订期间,孔子仍在世的后代包括90岁的无儿无女的孔德懋(音译),他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孔子直系后代,还有来自西伦敦的16岁的詹姆斯,亨,他是孔氏家族年长者的孙子,还是曼彻斯特联队的忠实球迷。]P035

夸伊得巴赫和吉尔伯特的研究工作显示,我们思考过去的方式不是不带有感情色彩的,而是涉及了生存和死亡的心理,这种心理影响着我们如何在时间跨度中看待自己,这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受文化的影响,有些文化对待自己过去的方式与西方人惯有的方式不同。很明显,这里在着巨大的社会因素,在过去的某一时间内,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对于保存什么、放弃什么都做过选择。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呢?P036

我们知道,  《圣经》里就有家谱学,亚伯拉罕是艾萨克的父亲,艾萨克是雅各布的父亲,而雅各布是犹大的父亲。大约在《旧约全书》写咸的时期,罗马人就开始把他们的祖先肖像绘制在教堂的中庭之上,画中的祖先和后代是用彩带花环连接的。当然,西方现代家谱学始于贵族的兴起,欧洲有权势的家族利用家谱来建立继承顺序,并用联姻来加强王朝之间的联系。许多现代家谱学可以追溯到l7世纪,但只有少数皇室家谱可以追溯到6世纪。

家谱的流行用了几百年的时间,但是建立家谱的想法早在12世纪就对贵族产生了吸引力,他们认为建立家谱是从封地获取利益的保证。贵族家庭的成员坚信,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祖先的血液,祖先的财富同样也要传承给他们。他们用来书写家谱的羊皮纸卷就有l0米长。大约 400年之后,资产阶级也开始建立家谱了。P040

散文作家和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是新兴共和国前瞻性人物的代表,他在1836年宣称:

我们的时代是怀旧的时代,是建立在前辈坟墓上的时代。这个时代书写着各种传记、历史和评论。过去的几代人直面上帝和自然,而我们则要通过他们的眼睛去观察。为什么我们不去享受与宇宙万物本来的联系呢?

爱默生呼吁拥抱现在,呼吁人们与过去断绝关系,他继续说道:“我们为什么总是在过去的枯骨中摸索?为什么让活着的一代人穿上从褪色衣柜中翻出来的假面舞会服装?今天,阳光一样灿烂。”  而在一年前他写的话中,措辞可没这么含蓄:  “我同家谱学家谈话就像在同一具僵尸聊天。”P045

的确是这样,一个社会的阶级意识越强,人们就越有可能拿着家谱学对出身卑微的阶层说事儿。基于这个原因,任何关心平等的人都可能对家谱学持怀疑态度。然而,尽管当代社会仍受社会阶层的影响,但是这个残存的阶级体系只不过是旧体制的化石罢了。基于平等主义而否定家谱学的做法已经落伍了,因为该做法忽视了人们探根寻源的冲动背后的复杂情感。譬如,韦尔注意到,纵观美国历史,无论有多少人支持或诋毀家谱学,一旦一个家庭里有人去世,就会有人产生记录家族信息的冲动。1829年,丹尼尔·韦伯斯特的哥哥去世了。“丹尼尔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家里‘唯一在世的人’了,于是便开始写自传,并追溯到了17世纪的殖民时代,其中托马斯·韦伯斯特是‘他所知道的,他家‘最早的祖先,。”韦尔说道。P049

奴隶被运到美国时,他们除了大脑中的记忆以外一无所有,几代人过后,对那些奴隶的后裔而言,能明确地追溯自己祖先来源的机会已微乎其微。但是,在到达美国之后,非洲裔美国人的生活就开始被记录在档案文件中,包括买卖契约、法庭记录、出生记录、婚姻状况,以及教区登记、军队服役和人口普查等信息。与来自北欧的美国人对家谱的好奇心正相反,非洲裔美国人对自己历史传承的研究到20世纪后半叶才开始。一个重要契机是1976年亚历克斯。黑利撰写的小说《根》的出版,据说该书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本小说在国际上获得了成功,并且在很多少数民族社区引起了一股寻根热,也再次引起了主流社会对家谱学的兴趣。

然而,书中的情况并非都是真实的,  《根》当中的一些材料被证明是虚构的,书中对许多人物在非洲生活的描述是不准确的(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而且所有的非洲裔美国人都是奴隶的后代这一断言也站不住脚(就在南北战争以前,八分之一的美国黑人其实是自由人)。然而,即便人们纷纷质疑黑利自诩为美国最杰出黑人家谱学家的行为,但仍然可以说,对于那些被拒于史书之外的大量人群来说,由于《根》这部作品的出现,历史又一次充满了生气。P051

孟德尔的发现最终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引发了公众普遍的热情,因为他的发现雄辩地解释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并且还能够帮助育种者做出可靠的预测。这一发现的魅力还在于其简便的演算过程,使得以往那些神秘莫测的现象变得完全可以掌控了。一种令人陶醉的优胜感,加上进化论带来的宏伟远景,使人们得出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结论,即人类可以操控这个遗传程序。如果人工的选择能够用来创造更优质的牛、马和羊,那么为什么不能创造更优质的人种呢?人种改 良学就是彻底改变我们代与代之间传承观念的第三个构想。P057

人种改良学的基本精神是要把种族、特征和改良等观念移植到现有的社会阶层中去,在高尔顿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阶层被认为是自然形成的,因此,对他来说,人们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应该从生物方面,而不是从社会方面找原因。譬如,如果贫穷、犯罪和精神错乱等现象被认为是“自然的”,那就应该力图从生物领域里找到对待这些现象的方法。为什么不能从人出生之前就把这些负面因素淘汰了呢?高尔顿写道,“大自然盲目地、缓慢而无情地做的事,人类有可能运用经逮&#19705;思考的、迅速而友善的方式来进行”。他认为人种改 良学可能成为新的宗教。

高尔顿的理念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并在南北战争后,迅速地在新兴的充满活力的美国传播开来。当时人人平等的精神在美国是乌托邦式的,也是有选择的:虽然在这个新兴的民主社会里人人平等,但是妇女、黑人、残疾人和穷人除外。P059

1916年,格兰特在他写的《伟大民族的消亡》一书中归纳了他的理念。这本书在1925年被翻译成德文,并且被热衷于人种改良运动的科学家广泛引用。年轻的阿道夫·希特勒读了这本书以后,据说还写了一封表达崇拜之情的信给格兰特,称这本书是他的“圣经”。

麦迪逊·格兰特是在世纪之交的美国家谱学和人种改良学界最神秘、最扰人的人物,但是那场人种改良运动并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完结。在20世纪初,许多州都成立了人种改良学会,旨在影响政府,促进人种的改善。美国国家人种改良学会在州博览会上举行过“优等家庭比赛”,参赛家庭必须经过心理、牙齿及其他诸方面的检查,还要填写参赛表格,列出他们“身体的、精神的、性格上的缺陷”,还要列出他们的“特殊天赋、才能、品位或超人之处。”P064


吴砺

2018.12.11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