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6|回复: 0

[散文] 重归的圆明园(二)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3-28 09: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归的圆明园(二)


                                                                                                                                                                                                          ——北京行之四


                          (五)


    再次来到长春园西洋楼景观区。这靠北一侧的废墟遗址,让我感觉很复杂。我认为,这里是圆明园现存的景观中最无趣和没有景致的地方,却也是游客最密集的旅游目的地。

    现在这里似乎是现代中国人最大控诉洋鬼子邪恶的悲情的场所之一。其实,这西洋景区中的建筑结构基本是石头建筑,一八六O年英法联军只是烧了其中的一部分木结构建筑,石头是烧不了,而且当时那不多的洋鬼子也没有力量去搬走这些沉重的石料。最终彻底破坏这里西洋景观的主角,却是我们中国人自己。

我看过的有限的史料表明,一八六O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前,清朝的皇室已经快没有财力维护保养整个的大圆明园地区景观了。皇帝仅住在圆明园园中一小片地区,大部分地方己年久失修了。

英法联军在一八六O年,火烧破坏了大圆明园景观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建筑,整个圆明园园区主体仍是大部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只是火烧后大圆明园,清朝皇室没有钱再来重修了。

清朝设计的是小政府结沟,而且皇家的活动经费属内务府,靠皇家自己的一定地产和部门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与清朝国家财政部门是分开的。清代皇家宫殿维修建设经费,没有大臣们的赞同,是动用不了清朝国家财政部门的钱的。

清代的皇帝或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穷的皇帝,也是最自我约束的皇帝群体。虽然皇帝一直想重修圆明园,一直被大臣劝阻。

从一八六O年到一九OO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这四十年,圆明园基本处在静置的自然的朽毁状态。直到一九OO年八国联军进攻并进入北京后,圆明园处在无人管理的无政府失控状态。清朝国内的乱世中的兵民,这次将圆明园真正彻底打扫除式的几乎摧毁了所有建筑物,建筑物中的木材甚至连公园中古树大都被砍伐去烧木炭了。这就是所谓圆明园历史上的 “木劫”。

第三次大破坏是辛亥革命后的“石劫”。这次是由北洋政府主导的对圆明园石料的开发卖钱,史称“石劫”,长春园西洋楼景观区就是这个时期被搬空的,连东北的军阀张作霖都动用火车拉圆明园石料去建陵墓。

第四次大破坏,是从一九四O年开始到七十年代中期的“土劫”,即在圆明园中大规模地毁山填湖填沟造地造田做农业生产活动。

其实,任何事物既然有生,必有死亡。人类造的建筑更是如此。

只是过去我总以为中国的古代建筑多是因为木石结构,难以保存完好,所以古建筑没有西方那么多;若是像西方国家石头建的城堡,或许中国留下古建筑的更多。

这次再次看到圆明园的西洋楼景观的遗址,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过去观点是彻底的错误——中国历史上各地的古城墙是砖石结构,上世纪初规模巨大和众多,但却在过去百年间,不是几乎全部都被夷为平地了吗?

中国人是对过去古人批判力最强的民族,摧毁过去旧世界,是他们的最大的爱好之一……毁灭过去一切是一种习惯……项羽打到咸阳,第一件事不就是火烧阿房宫……

圆明园遗址公园,不应当仅仅成为现代中国人宣扬西洋鬼子是大坏蛋的伤心之地。这里只是人类历史上文明冲突中一个小插曲。

火烧圆明园公园的外国人,他们只是砍下了圆明园前几下非直接致命的伤口……真实彻底的摧毁圆明园的力量,是来自当年我们中国人自身的弱点和困境……

洋鬼子是火烧了圆明园,是个大坏蛋,这是无需任何怀疑的恶行,是要谴责的。只是那是过去快两百年的事情了,尤其要明白的是:不是洋鬼子彻底毁了圆明园,他们只是捅了最初的几刀,使圆明园受了重伤,但还不至于致命,使圆明园最终走向彻底的毁灭的是我们民族的重病、虚弱和自身的身体缺陷……由于自己无能,全怪坏人惹的祸,是整个民族还没有走出自卑的情绪,这本身是弱者的心态……

现在中国人完全可以走到现代社会正常心态之中了……

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始恢复其当初建造的山水体系,这值得肯定。山水体系,这是圆明园美的本质,或许体现的是旧时代二千年中国土大夫文化对理想家园梦想的本质沉淀和体现。

我忽然闪过这样的念头:如今时代,除了恢复旧的圆明园山水体系,未来还有可能有人用同样的规模,构建新一代设计的山水画卷的园林景观吗?

应用现代的动漫游戏的虚拟技术,我们人类是否有人愿意像我们先人一样,希望将世上最美的景色浓缩在一起,先在虚拟世界再创造新世界全新设计的“新圆明园”,再创造一个新世界伟大的园林作为公众开放的园林?


                         (六)


从西洋景区出来向南,左边一个湖区是一片枯黄的荷杆立在上面的冰面荷塘,荷塘一侧有成片干枯的芦苇,景色有点乱。湖边有一个平房中,陈列着最初圆明园的全景模型。

倒品字型分布大圆明园三个区域,落在一片水泽之中,水面至少占了一半的面积。这对东北地区来的北方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而言,真是十分奇怪的选择。北方易尘土飞扬,在圆明园这样的一片水乡泽国中,倒真的少了这一份困扰。相对紫金城中的干巴,圆明园真正成了清朝皇家世外桃源。

或许无论是康熙还是乾隆,六下江南时看到了苏杭地区水泽之乡的美好,肯定是对他们印象最深。即使帝都和办公室在北京,他们也想把苏杭地区的生活环境搬了过来啊……

从全景模型屋出来,右转到了一个长春园景区最大的长方形湖区。从地图上看,过去的“宝相寺”在湖对角线的那端,地图上只是标明这里为“荷花观赏区”。奇怪的是,过去二三百年竟然没有人给大圆明园一个个小湖取名字。从谷歌地图上看,它东西走向约三百米长,南北走向约二百米宽。

这冰冻很结实的湖面上,一大半面积为枯黄的荷杆占据,而这些干枯的荷塘中成片荷杆又被夏季游船的航道形成的干净的冰道切割成三大片;现在没有阳光,冰面上的枯荷顿时没有了光彩;湖四周绵延的一两层楼高的山丘,起伏变化;湖面边缘凸凹有致,人行道环湖环行。

我现在所在的这个湖角上,冰层接近湖底,一片雪一样的白粉色,而不是通常的碧玉色,十分显目。湖面上的短荷杆,如短树枝一样插入冰面上。站在这样冰层上,再次体会到了北方冬季的感觉。

    走到湖边的人行道上,湖边人行道靠湖一侧不规则的大青石块垒出了湖边,这是这片人造山水中最明显的人工痕迹。如果没有这些石块,我们的感觉又会如何呢?如农村的土塘边缘,那一定会感到又少了什么……那又或许是少了人类文明暖意和规范?

    右边湖岸上的柳树只占住了十分之一左右的位置,但它们垂直的祼黄色的柳条,给这一片冰冻的湖面添上了一丝春色……山岗上落叶树与夹在其中少量低个子墨绿的松树,无落叶清爽的时高时低起伏的一两层楼高的山丘,环湖起伏,构成了一长幅中国远古时代的立体的寒山疏林图……

    我走到山丘上,山丘上人行的白色小道,特别显目,如脉胳一样随山丘起伏跌落……热爱这里的景致的北京人真是不少啊……

    这是山丘都不高,与湖面大小比例恰到好处,既没有压小湖面,又分割了各湖面和河道之间的空间,同时还充满了自然山野丘林的气息……

    天然的自然界的山水风光,缺少人类造出的这样山丘、沟、湖在极有限空间中的千变万化……这里山丘与山丘之间不断地被间断,形成山林之间书法作品式起落节奏的美感……

    这些山丘显然是与流传下来“圆明园四十景图”脱节,显然没有画中那么高,却更绵长不竭,更美……

    脱离湖边走进一段山岗之间的小河道边。这里小河中如大理石抛光后冰面让人感觉十分奇异,仿佛是土质地面镶嵌着巨龙般的玉石雕刻,与两侧干净的山岗土质总有那个一丝让人觉得不安和不和谐……而路边的一米高的芦苇杆,为这冰面添了一丝温暖……

    再次看到了长方形冰冻的湖面,这湖面与刚才湖面大小尺寸相当,只是它的南北方向长。它中间有一个人工岛,上面有落叶树形成的树林。这片湖面褐黄色的荷杆和落立在冰面中荷叶布满,只有一条夏季游船粗粗的干净整洁冰面航道,如粗大的毛笔书法曲线将整个冰冻的褐色枯荷湖面干净利落化成二片……

    湖中小岛上的黑色枝条的疏林,小岛边缘浅黄色的芦苇杆,湖面冰面上的褐黄色的成片的干枯的荷花杆,湖边起伏山岗上黑色树林的不多树林,这些色彩在地面上围中以湖中小岛为中心的扁圆的小天地,他们全是落在灰色天幕下……

    这是一幅独特的北方风景画面……这是人类意志将南方的美,移植到北方大地上,她的诞生的源于自然,又是不同纯大自然的美丽动人的画面……

    我不禁想,若圆明园这一套造园林的设计,放在南方大地上,或许就是没有北京圆明园的效果。首先这么多的湖面沟渠,与这样的不高山岗结合,在南方会常年会过于潮湿;而北方这些山岗常年干燥,尤其冬秋落叶时间长,可尽显山峦起伏与林木萧瑟之美;这冬天冻结的沟渠和湖面的美,与山丘结合起来,会显示南方的园林不曾有的美……

4:50,再次到达福海边,这次在福海北侧。逆时针环湖行。太阳再次出来了。

走进湖边小河道边。这里的土岗更低,让我感到更加亲切。暮色苍茫中,一片黄草皮坡面,变成了十分明艳的色彩。两侧山岗之间的小路十分干净清爽,质朴无华,美得让人心情舒畅。

我是第一次走进圆明园一侧新恢复的山水景观,因不熟悉,反而如初恋一样,总充满了意外惊喜和收获……

我发现自己再次爱上圆明园,爱上了这冰冻湖面时期的圆明园……也爱上了圆明园这里质朴的山野荒坡气息……

这是人类以土,林木,水,石块,荷花,芦苇为材料在大地绘制的立体画面……这片画面从十七世纪开始,画了一百多年,然后几乎完全葬身于火劫,木劫,石劫,土劫……然后,在洗净铅华后,她以不施粉黛本征本色山水系的面貌,重新复活了……我觉得现在她应当才是历史上最美的一刻……


                           (七)


    晚上回到旅馆,翻看英国人苏立文(SullivanM.)著的“中国艺术史”,摘录了书中一段文字:

“古老的传说也从未被遗忘。其中一个是关于世界的起源的。在遥远的过去,宇宙混沌一团。一天,混沌初开,上面变成了天,下面变成了地,两者之间出现了最早的人——盘古。每天,盘古都在长高,而天向上升十尺,地向下降十尺。—万八千年后,盘古死去。他的头裂成日月,血汇满江海,毛发变成森林和草地,汗水化作雨,呼吸化作风,声音变成雷电,他就是人类的祖先。

一个民族的起源传说往往暗示在他们看来什么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故事也不例外,它表达了中国人一个亘古的观点:人不是创造的终极成就,人在世间万物的规则中只占据—一个相对而言无关紧要的位置。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历史记忆。与壮观瑰丽的世界和作为‘道’的表现形式的山川、风云、树木、花草相比,人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其他任何文明都没有如此强调自然的形态和模式,以及人类的恭顺回应。

我们可以将这种认知的根源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当时,华北的自然条件比现在要温和得多。50万年前,即北京人的时代,这个地区相对来说温暖而湿润。大象和犀牛在茂盛草地上逡巡,全然不是近代所见的荒山秃岭、寒风掠过的平原景象。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和陕西一带,产生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中国式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哲学、诗歌和绘画中得到极致发挥。和谐感并不仅仅局限于哲学和美学,它同样也有实用价值,因为农夫的富足,乃至社会的繁荣,都依赖于他知晓四季和顺应天意。农业最终成为一种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礼仪。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他礼仪性地在第一垄田地中耕耘,不仅希望保佑来年的好收成,也借此表明与自然力的亲和,巩固其法统地位。

和谐感是中国思想的基础。人类不仅要顺应天意,也要调和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按照逐步扩散的圆圈模式,这种和谐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开始,向外推广。因此,历史上最崇高的理想往往是发现万物的秩序并与之相和谐。随着本书逐步展开中国艺术史,我们将发现,其特性和独具之美就在于和谐感的表达。这是否就是那些对中国文明其他方面兴趣寡然的西方人也会如此狂热地收集和推崇中国艺术的原因之一呢?也许,他们也能感觉到中国艺术家和工匠所创造的形式乃是“自然”的形式——借助艺术家的手表达的对自然韵律的本能回应?中国艺术既没有像印度艺术一样,要求我们致力于沟通物质形态和暗喻内容这两个看起来无法沟通的极端,也没有像西方艺术一样,包含不被亚洲人所接受的形式和思想等预设观念。中国艺术的形式因为身处最广泛、最深刻的和谐感之中而极度妍美,我们之所以能欣赏它们是因为我们也能感觉到自身周围的韵律,并且能够本能地回应它们。这些韵律——即线条和轮廓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生命的感觉——在中国艺术的萌蘖阶段就已表露无疑。”

似乎只有外国人评论中国艺术文字,才会这样激情汹涌澎拜。苏立文反复强调中国艺术中的和谐感,我今天走在圆明园中不正是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巨大的和谐感了吗?

    圆明园中的天地和谐令我无比感动,虽然仍是冬天,万林萧瑟,冷冰覆盖湖渠,而我却感受到了她极度的娇丽,她的山水之间迷漫着“天一合一”的和谐感,最广泛和最深刻的和谐感……

    只是圆明园的美,只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训练的眼睛,才能发现她的无比妍丽……


    有人说中国园林的本质是中国天人合一的理想在生活中落实,反映的是人对自然的适应。人类既要居住,又不愿脱离自然,从而产生了园林,以解决人类对自然的需要。

    李泽厚说,园林是人的自然观和自然的人化。

    西方的园林起源于古埃及,来自丈量,多半附属建筑物。中国的园林可以是独立的。西方园林多是对称设计,强调的是人对自然控制和改造,而中国园林,虽是人造的,却设法模仿自然景观,浓缩自然,使之宛若天成……

    有人说,中国园林是“景面文心”,是文学,哲理,地理,绘画艺术的综合。

    我以为中国园林是以土、石、树、水、亭、楼为元素在大地上所做的立体画,一亿个人看了,有一亿种感受。

    走在圆明园中,时光,绘画、艺术、君王、古人、土地、古人、未来、历史会在我们心中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对话。

    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当今世界,人类交通工具如此强大,人类很易走进大自然的目的地中,人类个人化的园林景观是否是画蛇添足了?当然,公共场所的园林景观仍然是巨大社会需求空间,如早晚的散步,周末的放松……

    清王朝第一次实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几乎所有民族统一。有意思的是,清王朝的早期的帝王们也企图将中国所有园林最美的设计集中在圆明园,实现中国园林的大统一……

    似乎到了清朝,中国传统文化和统治亦浓缩统一,己到了顶峰……连书都要统一起来,《四库全书》达到九亿九千四百万字。人口数量也达到历史最高点的四亿五千万人,这到达了中国这片土地粮食在传统耕作技术下承受力的极限了……

    似乎也应证了中国哲学:盛极必反。或许是走投无路了,专门等到西方文明到来,以解决中华文明极限的困局……至少解决了人口带来的粮食问题,人口数量控制问题。

    以传统的中国医学,和平年代人口的生殖,都无法做到计划生育了。

    圆明园无疑是中国各种艺术的大综合。

    大统一是中国统治者的梦想。据说,秦始皇建阿房宫,也是模仿所灭的六国宫殿建筑群,并不是排斥其他美好的东西,唯我独尊。乾隆皇帝在圆明园中也是想仿建所有中国的园林,最后还忍不住修建了清漪园(颐和园),只有那里大水面,才能仿造到西湖啊,尤其还有山上可以修塔……我可以想象乾隆皇帝如当小偷一样手痒的难受感受,因为当年他许诺建圆明园四十景后,不再劳民伤财,再搞园子了,可是没有仿杭州西湖,他的大愿望就是没有实现啊……

    今天我在这冬日的圆明园山丘之间的溪道小路上进行了这些令人愉悦的漫步,吸着空气清新,像夏日中呷了冰镇的啤酒一样爽快。我的目光所及,路边山丘上的森林,溪道中如艺术品浇铸成的冰河,这些风光似胜过了古代山水画作品,胜过世界上所有人类的画作……

    这种林中旷野间的漫步,这种自我娱乐和自我的内心体验,不知你是否曾有过……

    走在公园中,大地万物即将复苏,聆听着人工山林之中大自然没有词汇没有文字的语言,你所有的感官都被唤醒了,耳边呼呼的风,凛凛的寒气,扑面而来……你不仅是这大自然全景的观赏者,此刻也是这片林地中正在无声演出的戏剧中的一个主角之一……

    清凉的空气洗过你的脸颊,在这黄昏中,在这平静固化了小河道边,在山丘上的小路上,你仿佛看到了几百年前农夫在开挖沟渠,;也看到了当年皇族人员上百年穿梭的身影,在这片人类在大自然中施了文化魔法的北京郊外的一片土地上……

    今天走在圆明园园中,我内心深处真是十分诧异世界的美,这圆明园冬天带给我的惊异和美感甚于夏季,林中天空显得更崇高,也更加淳朴……



吴砺

2019.2.6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