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中)
附《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摘录: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1904 -1989 年) 是20世纪西班牙的伟大画家之一,和毕加索、米罗齐名。达利多彩多姿的一生和他的深奥超现实绘画一样,惊人视听,动人耳目。
达利也是20世纪最富于变化的画家。我们无法以常识理解他的绘画,他描绘奇妙景象,呈现超现实的世界。达利的行动和言论更是出入意表的奇想天外。但是,也有评论家认为达利的矫饰怪诞的言行,其实是对俗世的尖锐批判与讽刺,更是对充满危机的现世敲响警钟。艺评家摩赛就指出: “我认为达利是时代变乱的先知。极权统治往往能使绘画的内容或技巧等具有生命力的组织要素窒息而死,而他却能击碎这个桎梏。”
达利在1929 年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以来,给予艺术世界极大影响。他的创作理念,是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偏执狂的批判方法发展而来的。青年时期的达利狂热于“非合理性的征服”,战后的达利则透过宗教与原子物理学的触发,在构思上力求接近“超合理性”的世界。
达利在绘画之外,还写了许多文学著作,如《偏执狂的批判革命》、 《米勒晚钟的悲剧》、 《我的秘密生活》、 《一个天才的日记》等。它们成为了解达利、研究达利的基本资料。他的著作都是以加泰隆尼亚方言或法文写出,具有极端主义的感觉。弗洛伊德曾说:“达利是个狂热的人,是个极端主义者,不论是他对卡拉的爱情、他的政治立场、他的艺术看法、他对历史的诠释,至少在外在宣言中,它们都是夸大的;但是它们也成为了解达利的一种凭藉。”
达利对于艺术工作非常着迷,他的好友罗美洛透露达利的日常生活时指出: “从清早他就坐在他的画架前面,不间断地工作直到深夜。当里加港已经没有人迹的夜深时刻,他的工作室还透着亮光。更有甚者,他还可以找得到时间、精力和胃口来写书,发表一些宣言,为影片设计,下棋,结交新朋友,维持旧友谊,开展览,为他在菲格拉斯的达利美术馆操心、工作。达利自己也说他是二十四小时全天候工作,特别是深夜临睡前的一刻钟,往往是他意念涌现的最佳时刻,梦幻的、奇异的和怪诞的影象,具有相当预言性,让他永远忘不了。”达利是位一生都在忙着工作,忙着生活,永远从早到晚,充分I生活的艺术家。P000
毕加索是西班牙人, 我也是。
毕加索是天才, 我也是。
毕加索举世闻名, 我也是。
——达利
当飞机从法兰西平原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伊比利亚半岛上空时,透过机窗下望,整个大地呈现枯黄一片。这里是地球上的一块坚硬而古老的土地,没有地震,没有台风,也没有密不透光的大森林,高山、河流、丘陵、平原历历可辨。
都市与城镇在高空看来,就像一堆堆散落在光秃不平荒地上的方形小木头碎块一样,显得空旷而单调。
这个远距离的空间印象,与回溯中的壮观历史景象甚不相配。初临斯土的人,实难以想像,这块干燥而显得枯黄的土地上, 曾经一度兴起了海权称霸世界的强国, 并在过去漫长的纪元中, 招引了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 马人、条顿人、犹太人以及阿拉伯人来到这块土地,演绎着朝代兴衰的故事。
如今,上述历史已成过眼云烟,但云烟过处仍留下了引人追怀的陈迹。北从波涛汹涌的沿岸,南下到弥漫北非情调1的地中海岸区,到处残留着圮毁的旧墟,屹立荒野的古堡,横越峡谷的褐灰色古罗马水道及石墙, 以及那权威性曾经无远弗届的大教堂。
这些象征昔日朝代风云的古老建筑,与那久经风吹雨淋的奇峰孤岩,参杂并立地成为突起于伊比利亚半岛上、引人探幽思古的巨大雕塑。这些巨大而日朽的雕塑之间,不时低沉回荡着凄楚幽怨的佛朗明哥舞,节奏亢奋的吉他声, 以及那随着阳光季节来临而掀起的斗牛狂热。诸如此类的风情,经由观光宣传家的笔下,遥遥迷惑着千里之隔的异国人们——西班牙是个充满浪漫情调与传奇色彩的地方。这些容易满足东方人幻想的浮面表象, 却也往往遮掩了那些更耐人寻思的隽永事物。
想要观察西班牙民族的形象,就得入而出之,退到较远的距离,站在较高的角度, 使视野遍及欧洲, 才能调整出适当的焦距,看出西班牙人如何从旧帝国的衰微下,迈向现代化的坎坷旅程。
遥想昔日辉煌的时代,西班牙历经哈布斯堡、波旁两大王朝,帝国疆域扩及到现今的奥地利、荷兰及葡萄牙,殖民1地遍及全球,并且产生了三位伟大的画家——艾尔格利哥、维拉斯盖兹、戈雅。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 刻画出西班牙的古典轮廓与光景——高耸阴森的教堂、耶稣会色彩的僧侣、王朝权贵的影像、高雅的宫女、卡门式的美女、斗牛场的狂热,以及西班牙人反抗异族压迫的悲剧脸谱等等,在时光的1淘洗中,它们闪闪发光。
但是,每一个时代的心灵,都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何况时代的巨轮, 已经将西班牙后代的子民,推到一个与祖先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辉煌的朝代相继消失以后,菲利普二世所建立的庞大帝国也消蚀收缩。继之政治紊乱,社会动荡,经济也陷入了困境,在在使支撑过去伟大古典艺术的壮观背景支离破碎。
当拿破仑大军在1808 年蹂躏伊比利亚半岛时,这位一世之雄,对西班牙血迹斑斑的行径, 不但无动于衷,还不屑地丢下一句话: “欧洲到比利牛斯山为止。”言下之意,把西班牙逐出了光荣的欧洲,认为西班牙人,不配做欧洲人。从此以后,权力的角逐、经济的变革、思想的激荡、艺术的雄辩等等的舞台扮演,都移到了比利牛斯山的那一边。
1898 年, 已经步入没落的西班牙,被新兴的美国击败,丧失了最后的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与菲律宾。这次打击,惊醒了西班牙人的帝国梦,更激发了新生代的悲愤心1智,痛切反省政治上的全盘失败,体认国家悲剧的造成,在于忽视自己的文化而又轻蔑外国的文化,造成了西班牙与自己的历史脱节,也与欧洲分离。于是一个力挽狂澜的文化运动乃告兴起,运动中的人物,决心经由文学、科学与艺术的努力,来重振自己国家的历史,并积极试图与欧洲先进国家的文化相呼应, 这就是所谓“九八年代”的运动。影响所,慢慢地扭转了历史的车轮,这一次不是靠舰队开路,而是迂回地由 艺术来领衔。
尽管帝国的气数已衰,但历尽沧桑的大地依然灵气未泯,到了本世纪开头,就孕育出了举世最佳的画家,把西班牙式的天才智 慧,带到欧洲的艺术中心舞台上光芒四射,其I叱咤风云的气势, 强有力地反击了拿破仑在一个世纪以前的羞辱性挑战,逼得法国的评论家叹道: “现代艺术的思潮来自比利牛斯山脉的那一方!”
这是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挑战与反应”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人物就是名震天下的毕加索、米 罗、达利。他们三位都启蒙于加泰隆尼亚这块地灵人杰的土地,单枪匹马地闯荡国际艺坛,而成为20世纪主要绘画思潮中的掌舵人物。
毕加索始创了立体主义,他几乎在每一个较重要的画派领域里奔驰过,造就了他高高在上而影响广泛的地位。
米罗是横跨超现实主义与抽象主义的巨匠。
达利是盘踞在超现实主义中心的一位恃才傲物的怪杰。
这三位大师的出现, 不但为西班牙本土的画家增添了通往国际大道的信心,也把西班牙的绘画史带到异常醒目的地位,更为本世纪的美术增添了许多灿烂的光辉。
毕加索已在1973 年升天。
米罗随之在1983 年谢世。
达利殿后,在1989 年 1月23日离开了人间。
当达利进入生命的黄昏,面对着逼临的死神时, 曾凛然无惧地宣称:“由于我是天才,我没有死亡的权利,我将永远不会离开人间!”
为什么达利在面临死亡时,仍能口出“不会离开人间”的豪语?这得从他如何来到这个人间说起。P013
达利开始接触绘画,是缘起于造访一座名为塔形磨坊的建筑。这幢豪 华的大厦, 乃是父亲的朋友皮兹 脱(RamonPitxot)所拥有, 里面辟有一座经过精心规划且散发稀有香味的花园。达利就在陶醉于稀有花香之时,看到了皮兹脱的油画, 如触电般地激起了他的灵感, 从此迷上了绘画。这次极富戏剧性的际遇, 在往后达利所写的《夏日的午后》散文中1(写于1919 年至1920 年之间)透露了动人的片断:
阳 光将满山 遍野染成一片金黄, 浓雾为万物绘出轮廓、添上彩 衣, 薄薄的湿气笼罩着屋檐, 也浸润了青 草 地。 鸟儿的欢唱, 响遍了满山满谷, 清晨的微风吹拂了小树林, 流出了悦耳的音乐, 编织出如诗如梦的美妙时光。…..艺术的渴望, 美感的迷恋, 清澈明亮的眼眸, 摄住了阳 光, 浸润着喜悅,透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大自然…
经由“塔形磨坊”的激发,达利沉醉在充满着阳光与喜悦的大自然中,画出了他的处女作《加泰隆尼亚的田园与房屋》,受到了长辈们的激赏, 达利决心投入绘画创作, 当一名画家。P019
当达利在1921 年第一次公开展示他的作品时, 评论家就I已经在该年11月11日出版的《联邦安波达》杂志上,写下了乐观的预言:
“就艺术的观点来看,在音乐协会展出的绘画作品,很明显地说明了作者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成人,再不需要用‘这位年轻的达利’来称呼他了, 因为这位‘年轻人’ 已经是个成熟的男人了,也无须再说‘他将是个有出息的人’ , 因为他已经是了。像达利凭着对光线的敏锐度, 画出了渔夫优雅I的一面, 以他十七岁的年龄, 勇于用他那热情洋溢的绚烂色彩,表现出令人陶醉的意境。他对画面构图的意念是如此的清晰,如同活现在我们面前一般的生动,特别是《Balaurt》那一幅, 已经是达到成熟艺术家的表现水准了。即使如银行借据般最不具艺术气息的东西,在达利的手中,也能点化为上乘的艺术作品。
“我们祝贺这位后起之秀的艺术家,深信随着时光的推1进,将成为一位伟大的画家。”(这篇文章是针对1918 年 5月,达利在菲格拉斯音乐协会会馆的市立歌剧院里的一项展览会上,所展出的数幅油画而论,也可能是第一篇有关达利的报道文章。)P026我的蛻变并不脱离传统, 甚至可说与传统是“一体两面”,
盖传统必须日新月异, 而着重于发现的另一面。
它并非如静态中的外科,
只是敷药于创伤的部分, 或切除病患的手足四肢,
而是要使创伤的皮肤或有缺陷的四肢再生。
一达利P050
从以后的创作发展看来,很微妙地显示出,会见毕加索的那一年,也就是达利吸收立体主义的最后一年。
达利最热衷立体主义,是在马德里求学的阶段,因为那几个年头, 是立体主义在新潮中最领风骚的时期。遗憾的是在马德里的美术学院里,竟然没有人能够向学生解释立体主义的理论,使得天生叛逆性强的达利,刻意往立体派、未来派与形而上绘画的领域试探, 不但赢得了激进派学生们的敬意,也为自己的创作开拓了新境界。P056
由此看来,达利对优异的古典传统,怀有一种深入的体察与礼赞。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达利的绘画起步是从他出生的土地出发。在面对阳光普照的地中海边景物写生时,受到了印象主义与点描派的洗礼。但他所要捕捉的表现质素并不是光,更不是时辰的光影效果,而是一种更强烈、更隽永的印象。这种印象乃是以一种夸张的色彩抒情手法描绘出带有梦幻意味及戏剧化的效果所造成,结果达利引用印象派及点描派的技法,却流露出了象征主义的意境。特别在1921 年的《有着拉斐尔颈部的自画像》, 已经叩上了超现实主义的 图,大门了。
基于出生地理的熏陶及古典历史的启发,使达利面对新潮之际,无意和自然及生活的世界脱离关系,而去经营纯粹的绘画性系统,他宁愿开阔眼界去包罗自然万象、揭开心灵去承受造化的奥妙。
摆在他面前创作课题, 不是舍弃传统及现实的世界,而是如何从传统中脱胎换骨,从生活的写实中发现“另一面”。P061
从回顾的视野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实为西方世界首次尝试到的最艰苦与最惨痛的战争, 不仅付出了大量的鲜血,也无情地摧残了几个世纪累积起来的传统文化遗产。
1914 年 8月战争爆发时,透过快速而成功的政治宣传,大约有五百万欧洲青年欣然应征入伍,并各自相信自己是站在正义的一方, 同时认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这种轻松心理,主要是基于18世纪承续而来的乐观思想——理性与进步。
盖20世纪开端,绝大多数的欧洲人仍然相信,宇宙是井然有序的结构, 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运作方式是根据科学发现的定律,而人类皆具有一种天赋的理性,能够经由教育发|展,认识宇宙秩序的真理,顺此合理的大道迈进,将可渐至完善之境。经过19世纪的科技进步、教育普及、经济成长及政治自由的扩大,的确带给了西方人无比的信心。
因此,虽然进入 20世纪不久即面临一场空前的大战,西方人并无大祸 临头的感觉, 大家还以为战争顶多支持六个月,甚至出征的战士,也相信年底就可以回家过圣诞节。
没想到经过第一次玛恩河之后, 战局竟然陷入胶着状态。战线从比利时北海沿岸一直蔓延到瑞士边界,长达三百里,双方掘壕对抗而演成拉锯的阵地战,进之扩大为总体战,把整个世界卷入了战争。在血腥的壕沟攻防战中,双方投入了炮弹、瓦斯与机关枪,军火消耗极大,进攻率极小,但却造成了非常可怕的死亡率。尤其是1916 年的凡尔登之役,每一个早晨或下午, 可以杀死大约一个中等城市的壮1丁。雷马克曾在其所著《西线无战事》中,赤裸裸地写道:“前线是一个笼子,在里面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我们只有恐惧地等待, 我们躺在拱手的弹壳网中, 生活在不安的疑惧中,只有听天由命。”
打了四年下来,死去了大量欧洲青年。在兽性与恐怖的屠杀中,很少人会相信: “战死沙场的人有福了。因为将躺在上帝的面前。”而当初世界有条理秩序的进步说法,更显得荒谬可笑。
那些解甲 归来的诗人与艺术家,饱受战火蹂躏之余,不禁悲愤填膺。但他们痛恨的对象,不是战场上的敌人,而是养育他们的上一代, 以及上一代所遵循的社会秩序、政治制度与文化思想体系。因为就是这一切,把他们带进了战争的屠宰场。于是他们采取全盘否定的艺术行动,公然对既有的体制、道德及美学等传统价值观念加以嘲笑、破坏与抗议。|此一乖僻而虚无的运动由诗人首先发难。罗马尼亚诗人扎拉(Tristan Tzara)于1916 年在瑞士苏黎世登高一呼立刻蔚成风气,弥漫欧洲各大城市。P069
首先,有两种思想学说因此更具说服力而大为流行:其一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其二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柏格森的思想注重内省与直觉。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是1 存在于永久持续时时变化的流动之中,是不能解析与分割的,因此无法以理智的概念去认识,只能透过直觉的领悟来掌握;而直觉不受因果律的支配,也不受其他既有的自然法则所控制。
因此,柏格森着重本能而贬低理智、抬高直觉而轻视推理。他特别强调心的存在就是不断的流动变化,不断的流动变化就是不断地创造自己。这种强调流动变化及凭直觉掌握真实的观念,给予对失去信心的战后艺术家莫大的启示。
不过影响最深的,还是弗洛伊德<,D他主要贡献在于潜意识的发现。他告诉世人,人的心理底层存在着不为理性、道德所容纳的本能与欲求。这些潜在的力量才是个体生命最实在的“本我”,其中最强烈的就是性欲。而人内心的 “本我”,实际上是支配人类行为与思想的最根本原动力。虽然它受到现实规范的压抑,但却常以梦的方式表现出来,梦就是潜意识“化装”的满足,代表着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因此, 弗洛伊德主张潜在的“本我”不应一味加以压抑,应该为它寻找合理可行的发泄途径。艺术的创作,就是潜意识“本我”超越现实逻辑与规范的升华表现,梦与艺术具有共通的性质。
处于上述学说所感染的时代氛围中,使反抗既有理性教条的艺术运动得到了激励。终于,一个才华横溢的灵魂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法国诗人普鲁东。他本是一个学医的法国青年,在战时被指派到一个心理治疗机构服务,在从事诊治遭受炮火震吓的病患时,发现了潜意识的力量与作用,从中体会出弗洛伊德理论的重要性, 进而驱使他放弃学医,转向研究潜意识自发作用在艺术开拓上的可能性。他与诗人史波(Soupault)积极实验,当他们发现用“自动记述”(即是透过自由 联想尝试把随心所欲的思想转换成文字的方法)能够促成潜意识心象的流露,并造成令人惊异的感动力量时,乃毅然脱离达达主义而树立超现实主义的大纛。许多诗人、小说家、画家等纷纷投在他的麾下,由他领衔推动成集体性的运动。
基于对战争破坏的犹新记忆, 使人们一时倾向以非理性的主观意识, 来解释令人困恼的世界。也促成了欧洲人对潜意识的向往,艺术家更纷纷去发掘原始而充满创意的力量与质素,以期表现超出既有理性范畴的更具生命力的创作。流风所及,助长了超现实主义运动汇成声势浩大的潮流。P080
吴砺
201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