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之“劲”说 桐城依山傍水,山青水碧,四季分明,田种三季,地轮番耕作,一年到头没得闲,靠的是人们的勤劳和力气。力气,在桐城话叫“劲”。因为从事生产劳动的活多,各种“劲”呼之而出。 劲,来源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人是铁饭是钢,不七饭就软瘫瘫。吃饭后人就“有劲”,能量满满。小时吃饭,屋基窠里人把饭端在通风或太阳窠里吃,调皮小孩喜欢悄悄地躲在别人身后吃饭,大人会说:“不能在背心后吃饭,会把劲吃掉之!”到底能不能把“劲”吃掉,尚未见到科学说法,大概是大老人怕小昂接在一起为这事闹到“港口”而编造的吧。还有给别人帮忙特别地卖力和起关键作用的,叫“吃劲”,比如他家做屋时,他的姑爷吃了很大劲。 劲的分类很多,使出来后看得见的是效果,但看不见它在哪里,又很抽象。 瘦人有“干(第一声)劲”;年老人身体健康能挑能驮,叫“横(第四声)劲”;一鼓作气不歇火地把即将完工的事干结束,叫“一个劲”做好之;一件事花很长时间做完,中间不休息也不嫌累,或者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都不吭声,叫“烈(第二声)劲”大;超出一般人的能力和思维,叫“过劲”;事无巨细都做得工工整整、服服帖帖的,叫“好劲”。如他真好劲,把马柴破好,还码之刀张斧齐的。有小孩吃饭之前说“不吃或吃不下”,等大人多哄哄,呀呀,又吃了不少,叫“作劲”。做无用功或做了可做可不做的事,叫“劲不得掉或不得劲掉”。有人被得罪后,坚决不理得罪他(她)的人并持续很长时间,叫“恨劲大”。 做起事来不用歇火,叫“有劲”。那老人忙之一上午都不歇,还有劲得很。手臂力量大,叫“手劲”大;与手劲相对的有个“脚劲”,指腿部有力量;坐的时间太长了,站起来抻(伸)个“懒劲”;饭量大的人,能吃,吃饱后,看到锅里剩有不多,说:“我要撑个劲(或放点量)就把吃掉了。”吃跑后散散步,叫“消消劲”。劳动中再发狠一点,叫“加把劲”。双抢时,人们戏谑懒人:早上真好困,中午加把劲;中午天又热(越),晚上摸点嘿(黑);晚上蚊子袄(咬),早上起得早。精疲力尽或不感兴趣,叫“没劲”;歇一伙或补充点吃的喝的后,又“来之劲”;陷入失望或绝望的时候,突然发生新情况,又看到了希望,就“来劲”。天快黑了,打在田里的秧把插不完了。沮丧时有几个人来帮忙,又来劲了。责备别人喋喋不休,甚至越说语气越大,叫“越港越起劲”,也叫“上劲”;旧时的机械表和座钟,三两天要“上劲”;以前人做鞋打鞋底,用底索,底索是麻做的,麻分成适量等分两小股,放在大腿上搓,给它们各自“上劲”,放开,让它们自由缠绕在一起,拧成绳,底索拧的劲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也有单股上劲的,那就是用稻草打“撩步”或“草耀子”,撩步要很长,一般用来压实草堆和草屋,有专门扭撩步的工具,叫“撩步搞儿”。撩步很长,一头要小孩子“用劲”牵着,否则就搅起了杂草,撩步也不光滑,还要用手捏紧了,不然撩步会掉下来“吐劲”了,松散开,就白忙了。 从用劲的方向上分,有“直劲”“横劲”之说。有种吃力不讨好,叫“白费劲”。好人白费劲,狗肉不上秤。站着屙屎——靠“暗劲”。从事消耗体力强的劳动,叫“出劲”,脱土基是出劲的活儿。劳动或运动中,超出了体能极限,叫“出过之劲”。在旁边给人加油打气,或一用力肌肉鼓起多高的,叫“鼓劲”。有一种只能维持短暂时间的劲,叫“冲(读第四声)劲”。如大老人在挑或驮东西时,让小孩子“冲”一下,缓缓气,小孩子大多只有这种劲,无耐力。干了长时间活,坐下来歇歇,叫“松个劲”。不服软或不认输,叫“硬劲”。有超常力量的,叫“狠劲”。比如一个人可以举起几个人抬的石磙、驮走打谷桶。 遇到性趣相投或形势正常的,叫“对劲”,桐城话用“不对劲”的多。勤劳发狠又节俭持家的人,叫“抓劲”,常常说这类人,“搭倒之都能抓起一把草”。能起到作用的东西,叫“管劲”。天冷,加个背褡子,管劲多了。平时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在下雨天歇下来,有手酸脚软的现象,叫“毁劲”。扳手腕或轴扁担,叫“轴劲”,初次交锋,也叫“告劲”。意见不合的人,相互搓反索,不相让,叫“较劲”。 《红楼梦》里也有“劲”,与我们的用法和意思相近。 “下死劲的打他几下子”,死劲:使用的是最大的力量。 “你要有这个横劲,那龙也下蛋了。”横劲:指志气,信心,决心。 “口劲轻着,别吹上唾沫星儿。”口劲:用口吹(吸)气的力度。听人说过:这黄烟口劲大。不知是不是指黄烟难吃,味道重? 只有这几个劲,有可以补充的吗?两个待解俗语:一个骨立子况好之、二面二、发脉、剃胡子、老姜拐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