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0|回复: 0

[散文] 桐城风俗

[复制链接]

165

主题

1647

回帖

3945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945
鲜花(15) 鸡蛋(0)
发表于 2024-6-3 21: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桐城风俗
以前零脑八星地谈过不少桐城民俗,日子过着过着,又想起了一些,记录一点。
又是一年清明至,对亲人的思念对先祖的怀念对故人的悼念,绵延不绝。我们把过年时的祭祖叫“请(接)祖宗(嘎来)过年”,清明时叫“做清明”。岁岁如此,一年这两次是不可少的。
做清明,标子必须要有,插在坟头上,名曰:先人在阴间的食堂打饭要驮旗子,先有旗子先打。一般来说,做清明都提前,不会拖后。对于新坟(第一次过清明节的先人),更要早,习俗“新坟不过社”,社日,在春分边上。
标子上有讲究,成家了有后代的标子要有红色纸,尚未成家伤殁或幼年夭折的,称为“童子鬼”,标子要用素色。听传说,童子鬼强些。言下意:可能要让着点,不管阴间阳间。
农历七月十五是鬼节,十月初一(有的地方十五)孟姜女送寒衣,有的地方有“做冬至”传统。这些都是阴间的特别日子,有烧纸和送“包袱”的。古人阴、阳间兼顾。尊重亡者,尊重生命,尊重世界。
桐城人把人生看得通透:上要养老,下要养小。按季候成家立门户,生儿养女,把儿、女抚养成人,辅助成家,以中华传统教育他们做人、培育他们做事。为老的颐养天年,寿终正寝,送老归山,人生即是圆满。送老归山才为儿。有的父母断气时儿女不在身边,就叫“没送到老”,憾事。
这些是很久以前的港法。现代人偏重于养小,忽略老的赡养,谁说的“俺睛水望哈淌”。权衡好养小、养老是中华不可丢的传统美德,不给他人、不给社会带麻烦,不给自己留遗憾。古来“忠孝难两全”,协调好“两头都顾到”的困扰,取决于用心与否、态度的品质。
婚姻是人生大事,做父母的这时要把关。有媒婆上门后,女孩家还要暗暗地察访,理三代,看男方家底家德家风,男昂的昂苗子要好,要正。摸清男昂的根儿底子,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传统看亲,媒人带女昂嘎里人要在十二点以前进男昂嘎门。看亲那天,做事都要用心用意的,有不顺和蹊跷的地方,意味着看不成,这门亲结不了。特别注意厨房准备中饭时,炸圆子直蹦的,肯定没有戏。女方家领头人进了男方家的门,有经验的只要抻头朝男昂床上看一俺睛就心知肚明,铺在床上的枕套子与被子不配的,精人人茶都不喝,就逃之夭夭。若勉强做成亲,不会有好结果。个中诀窍,可能与男、女昂的“缘分”未到有关,也可能是男昂嘎祖上不满意、不看好。反正要急流勇退,不可强求。不看亲的,另外一回事。
结婚那天也需谨言慎行。新娘子在进男昂嘎门之前,要点着红火团里的炭,进门时红红火火的就好,有三长两短的,心里永远的疙瘩。曾经有炭点不戳的、有火团把子突掉的,据说后来都不怎么样。内里缘故无法讲得清,当作巧合,也是一种态度。
古人在选取材料和用意上煞费心思。比如取炭,炭黑不拉秋的,不好看,但它深含无可替代的奥妙。炭,是栗树木材未完全燃烧所得,经烈火烤(考)验了一回,后来再次燃烧,化为灰烬。就像女孩的一生,在娘家由父母教养,锻造成型;到婆家从新燃烧掉,发光发热。待在父母身边再好,还要看成家后的做人做事。有句俗话:在娘家做到十分的姑娘,在婆家做不到一分的媳妇。人头难顶,把人做好学问多,一代人要完成一代人的接力和使命。
旧时,新娘子在定婚后至结婚前不轻易到婆家去。《红楼梦》载有这些规矩。凤姐她们偷偷把宝玉和宝钗定婚后,宝钗就再也不去宝玉那里了。
结婚那天有“坐床撒帐”习俗。新娘进门前要虎糖果,喜庆一下,亲友和屋基里人除了要抢糖果乐享喜悦,还要“看新人”、闹新房。新娘子进新房后坐在床沿上,要安排年大或长辈女性(这人要夫妻和睦儿女双全,会说四言八句的吉祥话)把床上帐子放下来,边放帐子边说一套吉语。娇羞的新娘子乖乖地躲在帐子里,怕新房闹过之头,权作遮羞和保护。上前陪有丫头、当下搭配伴娘解围。
现今女孩已参与社会,见面常常有;普遍流行高低床,挂帐子的寥寥无几。省却了繁文缛节。
宝玉结婚那天,黛玉亡日,忙碌慌乱之下,只有李纨是可以帮助的人。因为李纨是寡妇,寡妇平时不抛头露面,红喜事,更不能随便出头参加,也不能动手动脚地做事,等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那天在公园里,无意间听到几位高龄老人谈白,说现在人死之火化,一点“阴灵”都没有了。
土葬的程序,在人死出厝后的头七内(道士推算),有“回煞”这一环,据说人死后阴灵还要回来看看家人,找找带走生前用的、穿的东西。道士算好日子,当天晚上,家里人会把亡人的衣服和常用品放在一个大簸箕里,簸箕位置要显眼,家里陈设照旧,再用锅洞里的草柴灰从大门口一直面到簸箕周围,晚上留个门(不关死),点个小昏暗的煤油灯,第二天早起,灰上有迹象,就是阴灵回来了。根据印子的形象,判断亡人入了什么道(六道轮回),将来投什么胎,转世如何。亲人的归途,家人的牵挂和惦念绵绵无期。
很多习俗,是由当时的社会和综合国力决定的,不能把它们完全归纳为封建思想,只是人们在无力改变现实命运下的寄托和想象,人类历史中,有归为可认知的,还有尚未找到答案的。
那些模糊的认识,是人们的希望和简单的愿望,倔强而执着,对真、善、美的追求。
丧葬文化里有不少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东西,对人的心灵启迪和升华有一定地净化和洗礼意义。桐城的特色文化氛围。
普通百姓生活,离不开儒、道、释,“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穷算命,富烧香”、“至生不好修来生”等等。多少年来人们有着既定的生活模式和思维,在求真、求善、求美过程中,饱含着不屈地进取精神。在桐城,儒、道、释是相通的,相辅相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又融和了道、释。生活难解,道家破解,佛家化解。
桐城有成熟、完整的文化体系,学习传承,保留古人的经验智慧,搜寻生活的原始味道。
属于“桐城风味”吧,小众。借此港港桐城的“味”,“味道”一词在桐城话里有“味”、有“道”或“味、道”偕行。有人七猪肠子就喜欢赖骚哄哄的味道;有人就喜欢化的陈腌白菜臭臭的味道,说“生臭熟香”;有人就喜欢瘪卡子秋火烘肉的烟火味道;靠菜没把盐,一点味道都没有。味道里,既有气味,也有味觉,刺激味蕾产生的综合感受。“气味”不在桐城话之列,“气增(森)”才正宗。如:他把孩脱之,额港六坏来的怪气增!又如:不外的人在一起客气地说:“额俩做么弯,卯处(chù)增晒。”
饮食中有“胃口”之说,有人喜欢咸辣的,有爱好清淡的。故有“胃口好、差”。见到不洁之物易作呕的,叫“胃口浅”。有“识味”的港法,如:小昂接挤巴真识味。以前没有“口感”,只港“七起来”。
质朴本真的生活,沿袭流传。有了文字,形成了大众文化,重在驯化和教导,沉淀堆积,诞生文明。桐城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支奇葩。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