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人生 人生的路靠自己选择,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身体成长会停止,心智和思想成熟永远在路上。 《红楼梦》作者创作出那么多的人物,是作者善于观察,发现到人物差异的点和面,即使相似或相像的人,由于内心不同,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给人感觉、感受很不一样。 晴雯和柳五儿,她们外在有相似点,但与宝玉的亲近程度上差得远。晴雯乐意接受穿宝玉的衣,甚至钻进宝玉的被乌窿里由宝玉给她焐暖,但五儿不一样,她连宝玉好意叫穿他的衣都不肯,生硬地回“我有我的衣服”。柳五儿很自我,没有晴雯的随而便之,两人与宝玉相处的边界拿捏各有特色。相处尺度,在特定情境里,会影响到人生。 人生若贤良,会让自己和他人终生受益。袭人是宝玉身边第一等丫头,她的特点就是一味地贤惠,时时像用一根绳子紧紧拽着宝玉,不要他在日常生活和行止上有一丝滑坡,把宝玉约束和管理好。 宝钗也是中华好贤妻,她不是把宝玉死死掌控,而是在宝玉思想的大方向上困顿和迷惘时给予开导和点化。黛玉之死给宝玉带来巨大打击,宝玉大悲,宝钗以她的贤能和聪慧一点一点引导宝玉走出困境。面对家庭大变故,宝玉很消沉,懂得宝玉心之所向的宝钗激发宝玉的爱国为民之情,让宝玉的人生重新启航。 对中心人物宝玉,宝钗只在该出手时才出手,小们事都放手袭人去做。她俩有个共同之处:把本分事做好,也训导宝玉做自己该成为的那个人。袭人似小家碧玉,温良让;宝钗则是大家闺秀,高大上。 优秀成功的人生,往往成全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 也有反面的家庭女性。 夏金桂是毫无道德可言、与品德不沾边、极度自私狭隘的人。从小缺少家庭教育的后果。她的人生自取灭亡。 赵姨娘是王夫人丫头。在封建社会里,不说赵姨娘在太太一列的位置,就是她的儿女在少爷小姐当中的排序都是最后的,她只能享有最下游的待遇。赵姨娘心大,“上进心”强,既定的封建制度束缚她不得翻身。 性格注定她做不了能见人的大事,但她又不放闲,专门动点坏心思搞破坏,刷存在感。 生活中她不踏实。她跟马道婆诉苦都是别人不要的细糟糟的碎布才能到她手上。说实在话,旧时织布艰难,做衣剩下的布料,大的要补衣,过褂子肩,补屁股、打小孩子裤子速度坡的巴子,再有钱人家的太太用剩布块都是掂量再三,尽最需要的用,其余的靠手工慢慢拼凑。她的抱怨里,有懒的成分,懒得把小碎布拼接,拼接的同时要花脑筋,又懒得动脑。 可知,赵姨娘是幻想大于行动的人,人格思想和行动不能结合到一起,就容易分裂。眼巴巴看着贾府没落,自设的理想破灭,她的大脑神经随之凄惨地断裂。 这种人没有自己的生活重心,只看到别人和世界的光鲜,心生妒忌而蠢蠢欲动,自身没有找到灵魂和切实可行的方向。 这们人有不少,无关乎男女、古今,自己无能,又见不得别人有出息,时常不安分,倒行逆施。 另一个很有才能的女性凤姐必须入文。她果断大胆,有勇有谋,为贾琏分担了不少。她要是以才智在正确的路上保持下去,贾府不至于衰得那么快,贪是她致命弱点。她以能力得到大家认可,身份处境为她的为所欲为提供了便利。善始慎终,贵在坚持。 贾环与赵姨娘生活在一起,赵姨娘教给他的只有怨和恨,年久日深贾环能养成什么性格不难得知。他的人格都树立不起来,不仅没有志气,连主见都没有,注定庸碌。王夫人骂他“赵姨娘这样混帐的东西,留的种子也是这混帐的”。 贾兰又是一种性格,有点喜欢寂寞,闷头做自己的事。大家庭欢心聚会,贾政没提他名,他就不去参加。大家批他“牛心古怪”,这种性格,有钻研精神,交友挑剔,做事上喜欢“单干”,独来独往。 贾政坚持老祖宗的活法,认真做学问,努力做好官,对家里的事是甩手掌柜。最大的短处,他不知道家里过日子的真实情况,出事后才晓得家里早就寅吃卯粮了,捶胸顿足,为时晚矣! 经济是根本。家庭过日子,看是小事,关键点上是大事。 贾琏是有觉悟有正义感的人,但他总是过不了美人关,无法克服掉他父亲贾赦的遗传因素。 他做事貌似有时吃力不讨好。贾赦叫他豪夺石呆子的古扇子,他不忍心做伤天害理的事,小昂养之多大的人了,还驮之他老头子打。当然贾赦打他还有叫他想法子把鸳鸯搞来,他没有做到!贾赦怄之发疯,新账旧账一把算之。 做好人(正义事)反而挨打。投胎在那样的家庭,可怜的贾琏(音同怜)! 贾珍是“族长”,身份不一般,不得不提。他的儿媳妇秦氏死,面对丧事,他为了要办得“好看”,愿意倾其所有。这样的公公,天底下难找。 但贾珍处理事情时,又让人看不懂。他参与策划了尤二姐之事,凤姐知道后找上门来,他自己却慌忙夺路而逃,安排他儿子贾蓉做挡箭牌。所有的罪责贾蓉只得一个人去认,不管该背的不该背的,一锅端。 过年前北静王来找他,他也躲着不见,叫贾蓉说他不在家。年头忙到年尾,北静王来了,肯定有要事相谈。 面对棘手问题,如此消极地逃避和躲避,作为族长,不应该。若是皇帝,家国何去何从,不得不令人忧心。身份和权力的背面是担当和责任。 人的生活面貌,取决于心态和态度,决定着当下和将来。 中医学有种说法,人体内正气不足,邪气就入侵,不能及时调理,邪气就耗尽人的身体。人生亦如是,不走正道,在邪道上尽之狂飚,加速灭亡。 《红楼梦》作者博览群书,对华夏历史脉络清晰,成败得失兴衰荣辱了然于胸。他一直在苦苦思考寻求适合中国的长久稳健大道,但苦于现实生活的纷扰,猜忌和排挤,思想没有付与实践的机会,只好在文学创作中将各种型号的人物性格一一展示,优劣高下,各自评判,供后人参考、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