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224
- 积分
- 680
- 威望
- 0
- 桐币
- 58
- 激情
- 1383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56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0-23

桐网贡生
 
- 积分
- 680
 鲜花( 1)  鸡蛋( 0)
|
关于“吕亭”之得名,有两种说法比较出名。
7 I- W. L/ a p- R# E3 g
! e0 R! @* q" C5 S (1)官方。《康熙桐城县志》曰,“吕亭在县北十五里吕亭山下,吴志,吕蒙代鲁肃督西陵屯军于此”。但是,此说可信度极低。其一,桐城北乡多有关于吕蒙和鲁肃的附会之说,比如鲁王墩、鲁王河、投子山、寄母山、读书亭、试剑石等,所说荒谬之处甚多;其二,全国各地号称“吕蒙城”的地方有多处,比如安庆的吕蒙城、枞阳的吕蒙城,《寰宇记》卷百十二吕蒙城在鄂州蒲圻县西北(今赤壁市石头关);其三,如果真的是吕蒙城,应当称为“吕城”,为何现在称为“吕亭”?其四,“吕亭山”本名张家岗,分明是有了“吕亭”之后才改名;其五,清朝徐璈《桐旧集·孔城》诗云,“人烟开小聚,传说吕蒙城”,这个“吕蒙城”指的是孔城而不是吕亭。实际上,“吕蒙城”既不是孔城,也不是吕亭。孔城想搭上“吕蒙城”,可惜“孔”与“吕”合不上;吕亭想搭上“吕蒙城”,可惜“亭”与“城”合不上。总之,吕亭的得名与吕蒙扯不上任何关系。
' p/ Z) K* w* b- T( K0 G
# E* l) {' c f. p# R9 U (2)民间。现在的吕亭街南有一桃形泉水池,传为唐代吕岩(吕洞宾)划剑得泉之胜迹,古称“吕泉”,又名“洞宾泉”。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吕洞宾,唐京兆人,名岩,咸通中及第,两调县令,后修道终南山”。《桐城县志》称,“相传唐吕岩经吕亭,见一孝妇取水事姑,至此息肩,指示之曰:‘此间自有甘泉,不须远去’,拔剑划之,泉遂涌出”。面对这个传说,你只需付之一笑即可。
- Z4 X( d$ n+ L9 f" A
; T, p# M& [+ _6 Q1 y- m' d “吕亭”最早见于正史是南北朝时期。《宋书·地理志》记述南朝文帝元嘉25年(448年)置吕亭左县,《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南齐建元二年(480年),废吕亭左县”。吕亭作为县治有30多年的时间,不过废县之后“吕亭”作为地名一直保持到今天。
# c3 q0 G, Q* x' q) i3 M4 M+ v4 V$ y5 j, T1 k
现在,我们不容易推测在南朝之前“吕亭”有没有得名,因为“吕亭”作为一个小地方正史不可能有太多的记载。但是,这个问题是必须搞清楚的,否则就无法考证“吕亭”两字的真实含义。
9 m; ?4 U8 z+ }: o
* k' }* C2 o9 G" n1 S 单从字面上看,“吕亭”有可能得名于秦汉时期。因为,“亭”是秦汉时期的基层行政单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汉书·高祖纪》“为泗上亭长”。由此推知,吕亭极有可能是秦汉时期设置的基层行政单位,指吕姓居民聚居的小村庄。
! ]2 o# y- B( z, w* t$ d- P' s5 n/ g- Q0 y# W+ C8 Y
但是,这个推测有着太多的疑问,实际上就是错的。(1)“亭”作为基层行政单位盛行于秦汉时期,到南朝早已不存,而是改称张家庄、李家圩、胡家窑、叶家岗之类。如果秦汉时期果真有“吕亭”,它也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按理一定会因袭改名,何以直到南朝它还独独不改?(2)虽然以姓氏作为地名是通例,但在秦汉时期以姓为地一般是王公贵族,而不是平凡百姓。但凡桐城境内以姓为地者,如果得名较迟,它十有八九真的是某家族聚居地,尽管这些原居民早已不见了迹影;如果得名过早,几乎都不是以姓为地,而是有别的意思。比如鲁谼不姓鲁,孔城不姓孔,王屋山不姓王,自然“吕亭”也不太可能姓吕。我们这样说,并不是仅凭上面的分析就断定“吕亭”一定不是秦汉时期吕姓小村庄,而是说这个可能性不大。0 m7 J: j4 t, a
" A' [! P, _2 ]. W" `# w* z, h4 v t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忘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设立吕亭左县,是用来安置豫部蛮民的。从东汉开始,荆楚地区的巴人蛮族已常见于记载,如武陵蛮、长沙蛮、零陵蛮、澧中蛮、溇中蛮、零阳蛮、五里充中蛮、巴郡蛮、南郡蛮、江夏蛮、巫蛮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原居于长江中游山地的蛮族,此时纷纷向较为平坦的地区进发,广泛地分布在长江中游、淮河上中游的广大山区。其中,江夏蛮、豫州蛮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宋书·蛮传》称:“西阳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谓之五水蛮,所在并深阻,种落炽盛,历世为盗贼。”宋、齐两朝官军屡次讨伐,择地安置之。
/ C& ^2 T# O ^8 Z) L6 V% Y( j% n; A6 ~% s3 o
蛮族又称蛮左,左郡、左县乃是南朝政府在蛮、俚人聚居地所用行政建制。南朝文帝元嘉25年(448年)这次安置豫部蛮族,规模是比较大的。(1)在西阳郡五水蛮居住地,置建昌(今红安)、长风、赤亭、阳城、彭波(均今麻城)、南安(今新洲)、希水(今浠水)、蕲水(今蕲春)、东安(今罗田)、迁溪、东邱、西安、房田、高坡、直水、清石、鲁亭、南川18个左县,别立建宁左郡(今麻城)专辖以上18个左县。(2)开化县:以豫部蛮民置,属边城左郡,治六安市青山乡青山镇,贞观元年(627)撤销并入霍山县。(3)太湖左县:以豫部蛮民专立太湖左县,太湖县由此得名。(4)以豫部蛮民置光城县,属光城左郡,治河南光山县。(5)吕亭左县。
; f6 z; I! k/ M( c0 l: F0 X2 C: M; t$ t6 |* K
从上面这些左郡、左县名称中,我们起码可以得出以下三条信息:/ Q$ Z$ a$ n- m- m% }4 Y! g3 C. [
Q" _& O( Z% c+ H8 A1 Q1 Q& m 第一,西阳郡18个左县的名称,有些来源于本来已有的地名,但也有一些是专门新起的地名,比如:建昌、赤亭、南安、东安、迁溪、西安、鲁亭。外置的开化县,明显是专门命名的,太湖县也是新称。由此推之,“吕亭”应当也是个新称。从史籍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安置蛮族,还是侨置北方移民,都有一大批地名是新起的。
' T% {& ]$ v9 _; O, m4 V- g# {1 H; y* H) z) G9 ~6 w$ m
第二,在左郡、左县的新地名中,相当一部分是吉利语,比如:建昌、南安、东安、西安、宋安、义安、建宁等,但也有一部分是歧视语,有些歧视的色彩还相当严重,比如:安蛮、开化、赤亭、鲁亭、吕亭。
j. E, t4 b# p# r
& Y0 x! G& w) W2 w" B 第三,我们只有将“吕亭”放到安置蛮民这个大背景中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也不难作出结论。
, r5 l7 J/ X& V/ D3 q h5 `& |3 v; F3 |9 |
1.亭。定也,安也。《说文》民所安定也。一提到“亭”,我们容易望文生义地将其理解为“亭子”。现在,吕亭村谷林寺旁还有个兀然于荒野的鲁肃读书亭,显得不伦不类。其实,“亭”本义是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停,则行定、心定也。方言形容女子贤淑曰“亭当”,就是指为人处事得体妥当。不仅如此,由于t声是从d声分化出来的,“亭”的上古读音就是“定”。
* o- G, I3 ?" ~5 v2 r% J$ N q* p1 E* _" o. S
对于政府而言,移民外置最怕的人心不稳定,所以每每喜欢在新地名中缀以“安”“宁”“亭”“兴”“昌”“定”等,以求吉利。“吕亭”的“亭”,意思就是“定”,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7 L9 _* x7 g5 R8 B. P- B3 |1 d6 {9 A( h
2.吕。本义脊梁骨,又姓氏。“吕亭”的“吕”肯定跟脊梁骨没关系,难道真的是吕姓居民聚居的小村庄?显然不是。要想搞清楚“吕亭”的“吕”之含义,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将“吕亭”与建宁郡18个左县当中的赤亭、鲁亭放在一起比较着看。同样是在南朝文帝元嘉25年(448年),同样是为了安置豫部蛮族,同样是新起的地名,竟然出现了赤亭、鲁亭、吕亭三个“亭”,它们相互之间能没有内在的联系?- i. C' u6 _" {. x1 F: [
* z1 z+ ]% ?* [' ~- j4 u 前文己经强调过,在南朝文帝元嘉25年这次安置豫部蛮族中,安置县地名共有三类:原有旧地名;新起吉利名;新起歧视名。赤亭、鲁亭、吕亭这三个“亭”,既然可以确定不是旧地名,那只能是吉利或歧视的新地名。在那个年代,好像在地名中并不忌讳歧视,比如开化县、安蛮郡。其实,左郡、左县何尝不是歧视呀。
/ O4 t/ z' m ^1 n( a G9 I8 E
& `6 |5 n3 A# a$ }! Z# N 这么一对比,接下来的分析就简单了。(1)赤亭:赤,朱也;朱,猪也;猪,蠢也。可能是感觉到有点过分,后来改为“歧亭”。(2)鲁亭:鲁,鲁莽也,鲁钝也。(3)吕亭:吕,愚也。在这里,“赤”“朱”“吕”都是指豫部蛮族。这明显是欺负蛮族人没什么文化,看不懂这中间的鬼名堂。
8 f$ p- k/ E+ C0 T8 \! ~) T6 d) q( X$ }) J& q
需要强调的是,“吕亭”的本义跟今天的吕亭人没有任何关系。历史的尘埃已远,地名只不过是一个符号,我们解释清楚也就算了。无为县,现在大有作为也。
3 X1 l# j6 k$ Q4 j2 S* W9 B& D1 R: L( l* n' 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e396f0100z8z5.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