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韵蕙心的小花
又是一年清明到,龙眠山里的万顷茶园,被春风春雨催发成一片青翠碧绿。就在这青翠碧绿上展露风韵的小花,过不了几日,在那谷雨前,就要被那些采茶姑娘们请出山外了。
走出了山门的小花,清纯素雅,带着一身的兰花香味,带着从云里雾里吸取的仙气,走进豪门贵府,走进寻常百姓家。
小花来自桐城境内的龙眠山,当然就是姓“桐城”了。名正言顺的桐城小花,以村姑的名,以村姑的纯,坐火车,乘飞机,南来北往,把她的甘醇芬芳,当作名片,遍撒全国各地。如是,人们记住了桐城小花,记住了桐城。当然,人们也就知道了小花的出生地龙眠山。 龙眠山是大别山的余脉,形似卧龙,因此有了龙眠的大名。龙眠山不是崇山峻岭,没有巍峨险峻。连绵不断的小山组成的山脉,经日月光华之孕育,被神龙吞云吐雾之呵护,常年云雾缭绕,给人一种远望如诗,近观如梦的感觉。 如此仙境般的龙眠山,常年雨水充沛,空气湿润,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自古来就被文人墨客所赞颂。读过黄庭坚的“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这首诗,足可以证明龙眠山是个风调雨顺的好地方。 诞生于此的桐城小花,在这气候温和,土壤湿润的山谷里,被漫山杂生的野兰花浸润着,自然就染上了兰花之香气。花香最雅莫过于兰,桐城小花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得兰花之雅韵,集芳华之于心。虽是山里一村姑,她带着一缕兰花之香气,照样登上了大雅之堂,曾经作为贡品,上过皇家的席面。 桐城小花在以前被人叫做“谷雨尖子”,一般是在谷雨边采摘,采摘的是茶叶的最尖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芽二叶”。能让桐城小花取胜的不是她的外貌。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她只是接地气的一朵小花。能够得到人们的宠爱,皆缘于那来自山野的纯朴。没有人为的深加工,没有为苗条而使用机器来瘦身。她始终是用炭火来烘烤,用手工来搓揉,尽量的保持着原貌。冲泡后的小花,芽叶完整,色泽翠绿,白豪显露。当然,这样的外形比起那些大家闺秀来,也就多了些许野性。 正因为是用这样原始的方法来制作,原型,原质,原味,才使得桐城小花的兰姿蕙质不被破坏。才能够保持了她的蕙心,才能碧绿清汤,香爽甘醇。那泡在杯中的芽叶,亭亭玉立,似朵朵兰花绽放之形韵,才能让人赏心悦目。 桐城人家,一直视小花为家中一重要分子。每年的春风把龙眠大地吹醒时,采茶的人们开始上山了,各家各户购买茶叶的季节也就开始了。在以前,从谷雨时节开始,大街小巷里就有了肩挑背驼的卖茶叶人。“卖茶叶啊!龙眠山里茶,桐城小花啊!”的叫唤声,充斥着整个末春。一般人家都把在这个季节的买茶叶,当作一件大事来办。或馈赠亲友,或供一年之需,都会及时买好收藏好。 近年来,桐城小花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已经高高的置于柜台之上了。村姑的名字虽然没变,身份却已经进入了大家闺秀的行列。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桐城小花的名气,已经飘向全国各地,再也不是“养在深山人不识”了。她那香味四溢,沁人心脾的味,和那色泽嫩绿,如兰如蕙的形,让欣赏过的人们口齿留芳,心存怀念并记住了她。记住了安徽桐城的龙眠山,出了个桐城小花。 桐城人只爱喝龙眠山出产的小花茶。来客泡杯小花,肯定比泡杯“龙井”或“鉄观音”更受欢迎。这由来已久的饮茶习惯,已经形成了一种小花茶文化。小花茶的精髓已经渗透到桐城人民的生活中了。“紫来桥下水,龙眠山上茶。”这副古对联,在桐城,连小孩子都会吟咏。足见,桐城小花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在外地,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谈话里总能提起桐城小花。她那清香如兰的汤汁,成了游子思念家乡的甘醇。现在,桐城小花成了桐城人在外地的骄傲,这不得不感谢龙眠山生出了桐城小花这样的一个好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