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06|回复: 0

[报告文学] 潮涌龙眠《桐城推销员平反正名纪实》

[复制链接]

60

主题

343

回帖

2550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龙眠采桑子

积分
2550
QQ
鲜花(10) 鸡蛋(0)
发表于 2019-2-26 08: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潮涌龙眠》.jpg 潮涌龙眠—致敬桐城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史专辑由桐城市政协组织部分文史委员和相关人员共同撰写编纂而成,全书录文32篇,分为城市发展、经济创新、文化教科、服务保障、遗闻轶事五个部分,并附有桐城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该文史专辑对四十年来桐城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进行系统回顾,以史鉴今,以启后人,识见卓越,意义非凡。


桐城推销员平反正名纪实

文 / 陈文运

  回顾桐城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桐城第一次大发展时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有一批开拓创新头脑的桐城人开始在全国各地闯荡市场、推销产品,涌现出数以万计的推销员大军。但由于旧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对推销员存在偏见,把推销员说成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是投机倒把的代表。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为推销员是商品经济的侦察兵,是乡镇企业的宣传员,是产品销售的二传手,果断给推销员“平反正名”,极大鼓舞了广大推销员的斗志和士气,由此造就了桐城“十万大军跑推销”的盛况。从而掀起了第一轮桐城乡镇企业发展的高潮,更为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带了一个好头。
  桐城推销员队伍发展历程
  桐城县乡镇企业起源于农村手工业和农民家庭副业。20世纪50年代中期,桐城县有 300 余名笔墨小贩,他们把县内金神、双港、新安渡、老梅树街等地生产的毛笔、烟墨等贩运到外地销售,又从外面原料产地购回原材料供应笔墨生产者(形象的概括叫“两头在外”)。这批笔墨小贩是桐城乡镇企业的第一代推销员。
  1958 年,随着社办工业的发展,桐城县将原农业生产合作社毛笔厂、墨子坊收归公社,人员集中,规模扩大,推销员由厂方聘请,实行固定工资或按产品购销量计酬,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化推销员队伍。他们勤于探求市场行情,四处寻找市场,签订购销合同,把产品直接推销到各大城市的专业商店、企业和单位。60年代初,桐城县内生产的毛笔多由云南、贵州、广东等省、地级百货站包销。1963年,朱桥公社红光毛笔厂生产的净尾狼毫毛笔获安徽省手工业局优质产品称号,就靠着推销员大军远销新疆、甘肃等地。1964年,大队办企业兴起,桐城县内企业数增加,推销员数量相应增加至 500多人,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各省市,并通过贸易部门,把社队企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远销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当时的条件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然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推销员被当作投机倒把的典型受到批判。1968年推行“大寨经验”,强调“以粮为纲”“劳力归田”,大队一级“两头在外”的企业几乎全被关闭,推销员大部分归队务农。1970年贯彻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社队企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桐城推销员队伍再度崛起,他们根据市场需求,从江苏、浙江等地引进漆刷、制鬃、油石磨具、服装、劳保用品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和人才,在桐城县办起了一批新的社队企业,使漆刷、制鬃、油石磨具成为全县社队企业的三大拳头产品。
  1973年初,桐城县推销员队伍通过以老带新、以师带徒等方式发展到1000人左右。1973年秋,根据当时的形势要求,县委作出关于整顿社队企业的决定,社队企业被列为“资本主义倾向”,受到批判。一部分推销员被招回队里务农,一部分被审查处理。1974年,龙塘公社综合厂一名推销员得知白金砂条(磨具)在市场上畅销的信息,经公社党委和综合厂同意,厂长与推销员一起边引进技术和人才,边购货供给需求方,为该厂创收数万元。但在路线教育中,被定为投机倒把行为(即龙塘公社白金砂条案),公社党委书记被撤职,厂长被开除党籍、逮捕判刑,推销员被定为“投机倒把分子”开除回家,创收款全部没收上交。同时全县停办“两头在外”社队工业企业 800 多家,推销员队伍仅剩下 200余人。粉碎“四人帮”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精神,县委制定全县社队企业调整方案和发展规划,社队企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一部分推销员虽欲重操旧业,但仍心有余悸,徘徊观望。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实行农村经济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桐城县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并迅速发展,新一代的推销员队伍又不断壮大。1981年,一系列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出台,一批有文化、有才干的年轻人被吸收或聘请到企业中当推销员。1982年全县有推销员2000人左右,1984年初发展到 4000多人,1986年突破了1万人,最终形成了“十万大军跑推销”的空前盛况。
  桐城推销员平反正名举措
  由于“左”的影响尚未完全肃清,以及“崇本抑末,重义轻利”的世俗偏见,推销员的劳动特点和生活方式长期以来没有被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甚至被误解和曲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一段时间,推销员成了扰乱市场秩序的替罪羊,成为治理整顿的对象。桐城县委书记桂性达在《深入清“左”大胆改革为闯过乡镇企业产值亿元大关而奋斗》报告中指出:“有不少人把脑子灵活、精于辞令、善于经营、不辞劳苦的推销员看成是‘头尖、手长、画眉嘴,请吃、送情、死纠缠’的不正派角色,并往往把他们和‘不正之风’‘歪门邪道’形而上学地联系在一起,对推销员的高收入看不惯,眼红得很,认为他们是‘得便宜钱’,是‘不三不四搞工钱。’还有人把他们看成是‘臭豆腐’,吃起来是香的,闻起来是臭的。对他们忽明忽暗,若即若离,动辄指责非议。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抑制了他们的积极性。”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下达以后,桐城县委对桐城乡镇企业之间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后深深感到:必须冲破“左”的思想禁锢和历史偏见的束缚,把被歪曲了的推销员形象端正过来,理直气壮地为他们正名,充分肯定他们在乡镇企业中的地位,让他们在农村第二步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大展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11月,桐城县委、县政府对县乡镇企业推销员的状况作了一番调查,在《推销员在发展乡镇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调研报告中指出:“推销员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先行者,是市场信息的侦察员,是引进新技术的‘二传手’,是企业改革的实干家,是家庭工业的促进派。”充分肯定了推销员在发展乡镇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桐城县委县政府隆重举行为推销员正名和表彰大会.jpg

  1984年1月,桐城县委书记桂性达在安徽省农业工作会议上公开为桐城县四千名推销员平反正名,他明确指出:“乡镇企业推销员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范围内进行推销采购活动正当合法,在发展乡镇企业、搞活桐城经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后,县委在桐城县四级干部大会和乡村召开的干部社员大会上,在各级文件、报纸和广播中,用大量事实宣传推销员的功绩,为他们正名,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改变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许多干部主动与推销员交朋友,许多乡镇企业争聘推销员,许多“小能人”争当推销员,桐城县推销员队伍大增,他们意气风发地活跃在南疆北国,边塞特区,决心为新时期的乡镇企业大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984年4月19日,县委书记桂性达《在区、乡镇党委书记会上的报告》中再次公开为推销员平反正名,他指出:“1983年以来,各级党委经过对推销员的调查和剖析,认识到推销员绝大多数是积极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行为是检点的,本质是好的,搞不正之风,如请客送礼的确实有,但毕竟是少数,而且与我们党风不正、管理不严、制度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有些活动是工作方式和工作的需要,他们的收入较高是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对企业的贡献应得的报酬。因此,他们的劳动应该受到尊重,他们的杰出贡献必须得到肯定。他们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本地经济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这里,我代表中共桐城县委、县政府再次郑重宣布:为推销员正名。”
  《报告》还要求,各级党委和所有企业,都要从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和工作业务上采取一些扎实有效的措施,把推销员队伍建设好。在政治上,要关心他们的进步,教育他们遵纪守法,扩大业务,为集体为人民谋利益,为振兴中华、建设桐城作出新的贡献。要表彰其中的优秀者,吸收符合条件的同志入党入团,选拔有领导才能的当厂长、当基层干部;在经济上,要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按照协定的提成比例,保证兑现,不准封顶,鼓励勤劳致富和带头致富;在生活上,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工作业务上,要加强培训,提倡以老带新,不断壮大推销员队伍。
  5月,县委为“龙塘公社白金砂条”一案平反,给有关人员恢复名誉和待遇。全县先后有数百名推销员被选拔进入乡、村或企业领导岗位。10月,县委、县政府召开推销员代表大会,表彰和奖励120名优秀推销员,使他们的劳动受到社会尊重,充分调动了推销员积极性。年底桐城县推销员增至6000人,他们活跃在全国城乡各地,一年之内,签订一亿多元产品销售合同,采购大批原材料,并提供了大量经济技术信息,桐城县乡镇企业获得突破性发展,产值、利润、税收分别比1983年增长1.4倍、2.0倍和1.1倍。至1985年,桐城县推销员引进新技术、新项目400多个。
  1986年,桐城县推销员队伍已发展到1万多人。桐城县委、县政府于9月再次召开桐城县优秀推销员表彰大会,给来自各区、镇、乡的200名优秀推销员颁发了《优秀推销员证书》,并为他们披红挂花。11月6日,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优秀推销员队伍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推销员是发展乡镇企业的功臣,是搞活商品流通的活财神,是当今农村第一流的经营能人。大力发展和壮大推销员队伍,是振兴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县级经济的关键性措施。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推销员队伍建设,为推销员队伍的大发展、大提高,创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将这支队伍的能量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
  政策出台后,各级党委政府大胆选拔那些有一定行政能力和经营管理才能的推销员进班子,承包乡镇企业;大力表彰和奖励贡献突出的优秀推销员,每年表彰一次,以县委、县政府名义颁发《优秀推销员荣誉证书》;依法保障推销员的合法收入,从各方面为推销员提供工作方便,如给推销员颁发《法人委托书》《外销证明书》等;尽最大可能发展壮大推销员队伍,在回乡知青、退伍军人和其他青年农民中培养推销员,鼓励妇女当推销员,吸收外地推销员来为本县推销产品;充分发挥推销员的多功能作用。自此,推销人员的商品意识和业务素质不断增强,桐城出现了63个推销联合体。1987年,桐城县委在《关于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中,提出要放手发展和壮大推销员队伍,采取政治上关心,经济上优惠等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推销员搞活经济的积极性。当年,桐城县推销员队伍发展到近1.5万人。
  与此同时,推销员队伍的认知、素质、能力也不断提升。不少推销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不满足于跑跑推销、订定合同,而是想在党的政策进一步放宽的大好形势下,在城乡改革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中,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才能施展出来,干一番事业。他们积极投身于乡镇企业的改革,有的主动承包乡镇企业,有的自办个体企业,给乡镇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统计,桐城县乡镇企业的厂长或经理,有80%来自推销员队伍,典型调查29名农民企业家,有27名当过推销员。
  为推销员平反正名,犹如一股春潮,撞击着成千上万渴求在商品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的农民的心扉。他们看到推销员在发展乡镇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社会的公认,看到推销员已成为农村中最受人羡慕的职业,纷纷跳出“农门”,踏上了走南闯北、东购西销的征途。一时间,桐城出现了“十万大军跑推销”的浩荡场面。
  1990年前后,姓“社”姓“资”、姓“公”姓“私”交锋期间,桐城有不少个体户怕政策变动会倒霉,不敢继续经营了,其中有一个制刷大户主动关门停产。时任桐城县委书记郑之宽给这个企业主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上说:“党的富民政策不会变,依法致富的政策不会变。以此信为证,以后出了问题,由我负责。”这个企业主收到信后,很感动,心里也踏实了,第二天就恢复了生产。桐城县委书记多次写信给私营企业主这件事,极大地鼓励了更多人投入创业大军。使广大推销员和企业家放心、大胆发展,其中一些优秀推销员和大户现在都成了产业“领军人物”。
  桐城推销员艰苦创业精神
  桐城民间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两头在外,凭靠脑袋”,实际上,推销员在经营活动中,既要日夜兼程拼体力,又要不停思索动脑筋,他们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兼而有之的劳动者。推销员送货上门,签订销售合同的同时,还积极引进新项目、新技术。他们走南闯北,阅历丰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过一看、二听、三问多种途径,及时掌握本企业所经营的产品的市场行情,了解全国同行业产供销的经济信息,积极引进技术,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和扩大产品,提高企业本身的竞争和应变能力。桐城推销员“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在困难重重的环境里创造了攻坚克难的“四千四万精神”。凭着“四千四万精神”,乡镇企业克服了普遍存在的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销售渠道等瓶颈问题,由弱到强,蓬勃发展,在十年左右时间里,产值从不起眼的“必要补充”地位,到占据了桐城经济的半壁江山。
  在桐城县新渡乡(今新渡镇),有一位远近闻名的传奇人物叫程炳其,被当时省委书记卢荣景称为“中国的阿信”。采访程老太时,她已经八十多岁。她告诉我们,早在1984年以前,她一家七口,丈夫常年患病,生产、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她身上,没日没夜的劳作改变不了贫穷状况,还落下了一身的病,17岁的女儿因缺钱延误就医而过早夭折,二十七八岁的儿子因为贫穷说不上亲……可是她不甘心穷,贫困、负债累累的家境让她决心走出去,拼一把。1984年11月,五十岁的她看到周围不少农民背着塑料袋到大城市上门推销有赚头,就和老伴商量以仅有的三间旧房做抵押,向邻居借了 200元,作为全部的创业资本,委托别人加工了三万条塑料袋。用箩筐挑着,再揣着卖鸡蛋的路费钱,由老伴陪着一道坐轮船下南京。走村串巷,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净赚了200元,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从此以后,她就开始了正式的推销生涯,将箩筐挑到芜湖、马鞍山、无为、和县等地,1985年共推销塑料袋300多万条,获得纯利 3000多元。1986年,她用自己积累的资金办起了“三八”塑料厂,将一茬又一茬的 100多名贫困户子女、残疾儿,培养成技术工人,走上脱贫致富路。她自己不仅是拥有20多万元固定资产,年产值100余万元的新安“三八”塑料厂厂长、县高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顾问、董事,而且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乔石委员长曾与她亲切握手留影,省委书记卢荣景三次考察该厂。安庆市委书记方兆祥在来桐城检查工作讲话中特别指出:“那个50多岁的老太太,真不简单!那么大年龄,居然能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时候作出一番事业,很了不起,比我们的一些干部还强。”一时间,各级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竞相宣传程炳其的事例,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为桐城推销员平反正名,使桐城县从传统的农业大县开始走向工业兴县之路,为桐城县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腾飞打下良好基础,意义深远。它推动了桐城的民营经济迅速崛起,从制笔和制刷开始,经历了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困扰,直到在全省独树一帜,在全国小有名气,相继涌现出了中国包装印刷基地、中国蛋鸭基地、中国制盖之乡、中国农机配件中心、中国制刷之都等“一镇一品牌,一园一特色”的板块经济品牌,为促进桐城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

江面梭影  在2019-2-26 19:13  送朵鲜花  并说:很给力,赞一个。
楼主新帖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采桑桐溪畔,悠然叹南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