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252|回复: 0

[桐城史] 潮涌龙眠《撤县设市——桐城开启新篇章》

[复制链接]

273

主题

1030

回帖

1469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1469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9-3-23 14: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 方宁胜
7 C+ Y$ c, ~4 Y+ J8 b
  “县”作为中国的一级行政区划,代表着农业社会的管理方式。它始现于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推行郡县制,县制之设,由此开端。地处安徽省中部偏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的桐城,历史悠久。夏属扬州之域,春秋为桐国,秦属九江郡,汉属庐江郡,隋置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改同安县为桐城县,由此相沿一千二百余年,直至1996年8月撤县设市,桐城从此告别“县”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 r* P8 h1 M' _8 Q
设市:虽然姗姗来迟 却是实至名归

& o; _. |3 S: C4 M8 \
  1983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效初显,县域经济实力增强,“撤县设市”的序幕正式拉开。当年,全国有31个县改为县级市,并新设了7个县级市。至1986年,形成“撤县设市”的第一波高潮。1988年 8月,界首成为安徽省第一个撤县设市的县。1993年,国务院同意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明确了撤县设市的适用范围、人口总数、经济指标等,“撤县设市”进入井喷期。1993年12月、1994年5 月,我省天长、明光相继撤县设市。
7 x! F8 |- m; H6 ^" y1 U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素称“鱼米之乡”“文化名邦”的桐城,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步入全省前列。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1992年,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五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县之一,在政策上享有地市一级的优惠待遇。1993年,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县级机构改革试点县。此外,桐城还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拥军优属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国家商品粮基地,又是全国城镇规划先进县、全省唯一的环保试点县、全省唯一的科技示范县。尤其是自1984年县委、县政府确立“以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突破口”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总体实力位居全省第三,成为县级经济的重要支柱。1995年,桐城一举跻身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行列。
% y" V9 h# a% _1 v' _/ o* Y
  鉴于桐城在全省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和蓬勃发展的经济现状,1990 年后,省委、省政府即要求桐城县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撤县设市。省委书记卢荣景、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孟富林等来桐城视察工作时,反复强调要加快建市的速度。桐城县委、县政府组建专班,与民政部、省政府、省民政厅等加强对接,保持密切联系,全力推进撤县设市工作。1993年 6月13日,民政部地名司司长一行由省民政厅负责同志陪同,来桐城考察撤县设市工作,认为桐城县的人口密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集聚的人口等均达到相应标准,基本具备撤县设市条件,可以向上申报。

3 \6 _% O' q/ p( R* l: D
  1993年8月10日,县人民政府向安庆市人民政府呈送《关于桐城县撤县设市的请示》(桐政报【1993】48号),认为桐城撤县设市的条件已经具备,为进一步加快桐城改革开放步伐,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充分利用长江中下游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发挥桐城在长江经济带和皖中腹地的辐射作用,特请安庆市政府转呈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县级),以桐城县的行政区域为桐城市的行政区域。不久,省政府以皖政秘【93】308号文件形式向国家民政部呈报《关于再次要求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的请示》。

8 h7 H4 X+ c/ A: K
  1996年,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76.3万桐城人民期盼已久的撤县设市梦想终于成为现实。8月20日,国家民政部向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安徽省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的批复》(民行批【1996】59号),内称:“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县级),以原桐城县的行政区域为桐城市的行政区域。”1996年9月4日,省政府以皖政秘【1996】181号文件,向安庆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的通知》,明确“桐城市由省直接管辖,目前委托安庆市代管。桐城市的城区范围及需要设立的街道办事处,由桐城市提出方案,按规定程序报省政府审批。”
+ M' F2 I; }% |) C( |+ N* H
  1996年10月8日,桐城县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27次会议,作出《关于撤县设市的几个问题的决定》。12月2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城关镇,并以原城关镇区域为基础,将白马乡陈庄、虹桥、水源3个村和龙眠乡石板、四新、三岭3个村划入,设立太平、南演、文昌和碧峰4个街道,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管理行政区域为桐城市城区范围。

# i0 q0 O# s" a  o( L
  至此,桐城撤县设市的法定审批程序全部完成,只待举行庆典挂牌仪式。

. }& A! G# P  y. E  {+ I$ X
庆典:会场嘉宾云集 街巷万众欢腾

- |3 f' X, o* y' N9 D. i
  为了与全国全省人民分享桐城撤县设市的喜悦,感谢社会各界对桐城的关心支持,诚邀有识之士前来桐城投资兴业,中共桐城市委书记郎涛、桐城市人民政府市长章钢在1996年11月30日的《人民日报》、12月2日的《安徽日报》上,分别发表题为《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现代桐城》《开创新局面 迈向新世纪》的署名文章,回顾桐城文化昌盛、名闻遐迩的光荣历史,展示经济繁荣、百业俱兴的辉煌今天,展望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光明未来,并庄严承诺:“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将以撤县建市为新的里程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紧紧围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主线,唱好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调,奏响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外向带动、结构优化、规模支撑、城镇辐射五大战略,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壮大市级经济实力,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桐城建设成为既有传统文化特色又有现代文明气息的新型明星城市!” “山河再造千秋业,日月垂光万壑开”。1996年12月28日,一个必将在桐城史册上熠熠生辉的日子。这一天,桐城人民翘首以盼的撤县设市庆典大会在桐城电影院隆重举行。庆典大会由市长章钢主持,1000余人参加。省领导卢荣景、方兆祥、史钧杰、卢声道、杨多良,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王鸿、王立祝、陈文华、杨培金、韩柏泉等,安庆市领导汪石满、周公顺、张俊模、张伏生、祝文甫、桂梅生等出席,卢荣景、史钧杰为红绸覆盖的中共桐城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市政协、市纪委五块衔牌揭牌,杨多良、汪石满、郎涛先后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省民政厅副厅长陈文华代表省人民政府宣读《关于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的决定》,省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原桐城县委书记杨培金代表来宾致贺辞。
: Q& q" s" n" n. @9 q
  会场外,街道上,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欢庆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难忘的时刻。市邮政局特意设计了一套纪念封,市民们在临时搭起的出售柜台前争相购买,或自己珍藏,或分赠亲友。有人选择设市吉日喜结秦晋之好,有人借大吉之象圆了乔迁夙愿。入夜,华灯怒放,盛大的庆典焰火晚会在龙眠路、和平路举行,把城市的夜空照耀得格外绚丽,让驻足观看的人们惊叹不已。市政府广场上,名为《腾飞》的人物雕像以携手奋进的昂扬姿态,张扬这座年轻城市的精气神。而飞珠溅玉的喷泉,高悬空中的25只五彩气球和巨幅彩练,则为城市夜空抹上了梦幻般的色调。广场四周的土地大厦、邮电大厦、市政府办公大楼,在此起彼伏的焰火映照下显得更加雄伟挺拔。聚集在广场上的人们陶醉于眼前的美好夜色,忙不迭地拍照留念,把这一幕幕喜庆的场景凝聚为永恒。

+ F4 a% |, K. B& G
  撤县设市的宏大庆典刚刚落下帷幕,新的一年如约而至。1997年1 月1日,桐城市的新印章、衔牌正式启用。也就在这一年,国务院暂停了实施十一年多的撤县设市政策,以防止出现因盲目追求“县改市”而造成的县级市市区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郊比例失调、城乡概念模糊、大量占用耕地等“假性城市化”问题。直到2010年后,这种撤县设市的“冻结”状态,才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有所松动。

% D( O( ^# v- B- ^. ^
改变:一朝华丽转身 从此与众不同

+ N" A& I: V* a8 t
  新城市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对此,桐城市委、市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更有高度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市长章钢在1997年3月5日桐城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撤县设市,要求我们以更高的起点、更快的步伐、更大的变化来加快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K# j7 n' @- |  |1 B" [. z/ o
  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撤县设市,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换块牌子、改个称呼。从“县”到“市”,表面上看只是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内涵变化非常之大,它意味着一座新生的县级市,由以农村为主的县域发展,向以城市为主的市域发展转变。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带来城区面积增大、基础建设加快、投资空间拓宽、要素配置优化、民生福祉提升等诸多变化。桐城撤县设市以来发展面貌的巨大改变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

& `, |8 N6 u' O8 C3 \' q  g/ Q
  ——区位优势不断彰显,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升级改造后的206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等三大交通动脉纵贯全境,水路经菜子湖通江达海。在建和即将建设的合安九高铁、济祁高速、德上高速、岳武高速东延线、引江济淮工程,将桐城与全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桐城也成为长江经济带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阵地、合肥都市圈南翼门户城市,能够更深层次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引领指导下,坚持老城、新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四点发力,加快城乡重点工程建设,提高城乡管护水平,优化城乡环境,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市”。规划面积7平方千米的东部新城,初步展现文化新区、智慧新区、生态新区的新颜。全市12个镇中,有省级扩权强镇试点镇4个、省级中心镇4个;新渡、孔城入选全国重点镇。2017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7.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26.0%,城镇化率提升到48.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3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268天,被评为“安徽省园林城市”。

+ R( \! c8 l+ O+ ~
  ——产业体系特色鲜明,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以实体经济为引领,民营企业为主力,构建起现代产业新体系,现已形成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家纺服装、建材电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为主导的传统优势产业和以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被授予“中国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中国羽绒家纺名城”“中国输送机名城”“中国刷业城”等称号。2002年成立的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国家级开发区行列,并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产业开发区”。2000年至2002年,在全省市(县)经济运行考核中,桐城分别位居第三、第四和第二位。2016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6亿元、财政收入2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1.45倍、1.5倍、1.9倍。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273亿元,比上年增长8.6%,总量名列全省第13位;完成财政收入26.4亿元,增长8.9%;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96.4亿元,增长 12.2%。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8元;年末住户存款余额302.2亿元,比年初净增25.8亿元。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市活力持续增强。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强大动力,推动文化、旅游、科技、卫生、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争先创优,树立品牌。桐城先后荣获 “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安徽省教育强市”“安徽省卫生城市”“首届安徽省文明城市”等称号,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文化旅游名城”“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深化改革工作要求和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群众导向,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打造工作亮点。主要表现在:“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亮点纷呈,投融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医疗改革蹄疾步稳,脱贫攻坚扎实有效,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发展活力充分释放。2017年,桐城市在安徽省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考核中位居前列,受到省政府表彰。在全省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 暨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中,工业稳增长、环境治理、文化建设等三项工作获省政府通报表扬,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安庆市第一。
8 g- N  O7 G/ J+ l' \2 @
  未来的桐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实施创新强市、实业强市、人文强市、生态强市、党建强市五大战略,着力建设创业名城、产业名城、文教名城、宜居名城、勤廉名城五大名城,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全国文明城市两大目标,奋力谱写新时代美好桐城建设的崭新篇章。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独特视角看桐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