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k) E( L. K3 z1 w 1992年底我去“合九”铁路桐城段挂镇乡梁家山包挖方工程现场釆访,写了一篇题为《梁家山包不日即可攻克》的简讯,如实报道了这一路段土石方工程施工情况。位于挂镇乡梁家山包挖方工程是“合九”铁路桐城段52.6千米战线上难度较大的重点工程之一。该段设计挖方量为 2.5万立方米,路堑高度为11米,其石质软硬不均,多为“红砂结”夹以卵石层。山岗四周民房密集,阡陌纵橫,给工程爆破施工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自1991年11月份开工到第二年3月,天寒地冻,气候恶劣,给施工带来难度,近半年时间仅完成挖石3000立方米,且群众房舍和财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 ' x$ a" }- G7 e F5 G& r 为加快工程进度,科学组织施工,县指挥部和当时的挂镇乡领导对工程施工进行了周密细致的研究安排,省合九铁路指挥部也派来专家进行指导,尤其是挂镇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不等不靠,积极主动,根据该地段地形和地质特点,因地制宜,拟定了专业队和民工相结合,组织精干队伍,兵分两头,科学爆破,两翼弃土的施工方案,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持续作战,即使是中秋节当天,工地上仍然是炮声隆隆,挖山不止。1992年冬,梁家山包路基工程终于贯通。 ! r. f# C4 X! \4 L+ Z* A 像梁家山包这样的“硬骨头”,在“合九”铁路桐城段上不止一处,如新店段的陡岗挖方工程等,乡领导和民工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使得全线路基如期贯通。 $ ] C# Y) M M, d- M) R
翘首以待 争观站基
1 F. H3 G8 I+ \0 c- o
1992年10月18日上午,现在的桐城火车站所在地原南演乡一块高地上,红旗招展,人头攒动,施工机械排列整齐,民工士气昂扬。正在等待一个历史时刻:合九铁路桐城火车站路基工程,经过数月准备,即将破土动工。桐城站工程建设分路基和站场工程。整个工程土石方量约为60万立方米。此次开工为路基工程,土石方任务为10万立方米,为全县重点工程之一,该工程由当时的城关镇政府负责组织,县第三建筑公司承建,计划于1993年2月底完工。, Z9 Y7 P; P, l& S/ w5 H- s4 ^( k
有关桐城火车站建设,这里还有一个细节要说一说。桐城火车站规划时,省设计部门曾来桐城征求过意见,我参加过一次讨论。当时县里领导和指挥部领导都非常重视,最后形成意见,从建筑风格、外墙装饰、体量、功能等,都有很好的建议。印象最深的是与会人员一致强调,桐城文化底蕴深厚,车站主体风格要体现桐城特色,既要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文化元素,一定要将桐城车站建成合九线上最具传统韵味又呈现包容开放气派的经典建筑。 ' a! b5 \! n0 r E 车站建成后,每次乘火车,坐在候车室,总有一种亲切感。以现在的视野来看这座建筑,似乎显得有些落后了,但二十多年前在规划这座建筑时,所有参与讨论的人士和决策者,无不怀着对桐城文化的崇敬之情,和对改革开放的真挚热情来对待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因为它既是厚重的桐城历史文化在一座新的标志性建筑上的呈现,更是展示当代桐城形象的窗口。6 e9 d. C5 s3 \% @4 u
- d v2 O: a/ p- q0 r
无私奉献 精神永存
/ Q5 D, O- n& V- W2 ^% n* w5 F9 q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合九铁路建成通车 22 周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们身上焕发出从未有过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合九铁路建设证明了这一点。合九铁路是一条合资建设的铁路,是在改革开放10周年前后动议立项的。查阅有关资料:1992年国务院对合资铁路建设提出了“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并颁发了《关于发展中央和地方合资建设铁路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修建合资铁路是对传统的建设和管理体制一大突破,是深化铁路改革的一条新路。”合九铁路的建设者们,正是抓住深化铁路改革的契机,才有了合资兴建铁路大动脉的新创举。据说合九铁路是借鉴其它省份的经验而建成的一条改革之路,是国内最早一批建成的合资铁路之一,这就不得不让人由衷地敬佩合九铁路的决策者们有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理念,具有高瞻远瞩的卓识。合九线途经桐城52.6千米,它的建成结束了桐城历史上曾有七省通衢之称的经济文化大县不通火车的历史,彻底改变了过去只有一条国道的交通状况,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一新事物一开始,就让广大老百姓倍感振奋,人人都想参与其中,因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因为大多数群众都明白一个道理:合九铁路,是一条利国利民的幸福之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今日的皖西南,才有了“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的机遇。这是我亲耳听到的老百姓的心声,决非虚言。" c) A9 B& T% ?# I' L, A
回忆二十多年前参加这一宏伟工程建设,感慨良多,但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我最大的感受是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和乡镇领导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是如此的强烈,对上级决策的执行力,以及抓铁留痕的工作作风是如此的坚决和贯彻有力。更让我不能忘怀的是:任务下来,千军万马齐上阵,男女老少筑路忙。当年参加筑路的民工完成每方任务只有微薄的补贴,还不能及时兑现,自带午饭,冷热不均,但他们毫无怨言,一条50多千米的长堤,硬是由数万民工用双肩挑起来,创造了“合九精神”,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每当乘车飞驰在合九线上,眼前就出现当年万人会战在冰天雪地、高岗泥淖之中以及大桥建设者破冰架桥的动人情景,耳边就回响起推土机压路机的轰鸣声、广播声、劳动号子声,甚至在梦里,也经常出现当年施工现场那些宏大场景。1 O% K A O# M. R0 W
k7 d8 y) `" V$ y. x" G# G1 h5 x m9 G, B5 Z; U9 M, m G2 Q, F' Y: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