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农业部首批“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项目,正式落户桐城的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桐城小花终于从“深闺”走出了大山,从“贡品”走向大众喜爱的品牌。该项目全省只有桐城、祁门、金寨三县(市)获得批准,享受连续三年每年千万元的项目扶持。9 h7 l+ {( M' {; ~% A
据资料记载,1978年全县茶园面积7300亩,茶叶产量88吨,产值 17.7万元。到2017年全市茶园面积55000亩,茶叶产量470吨,一产产值 21600万元。比1978年面积增加 7.5倍、产量增加5.3倍。 $ P a; J& [! t) h- i1 G 我从1978年学茶开始至今已有四十载,恰与改革开放时代同步,有幸成为桐城小花茶挖掘和开发的实践者和见证者。 ) [+ X% i2 u0 V1 s# y3 i5 [# v
工艺挖掘 灵韵兰香
# ?( w% p j: I& [0 n4 C/ h0 r 桐城小花茶作为历史名茶,一直因产量少而难以进入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大发展,茶由奢侈品成为必需品,桐城小花茶有了开发的价值和空间。 5 r' |: k$ v5 q) I8 d6 f1 h1 g 我于1981年从茶校毕业分配到孔城区农技站任技干。当时桐城小花我只知其名,没有见过茶样。198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安徽省开展地方茶树品种资源调查,桐城小花茶的群体种列入其中。我主动请缨,与黄甲站站长张辉庭、范岗站技干张杰明三人组成调查组,奔赴中义公社五岭大队黄草尖,开展为期一年的桐城小花茶——龙眠中叶群体种的调查。通过“物候期、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等进行观察,完成了各项资料的采集,别的调查点用两年时间,我们只用一年时间就提交了调查报告,得到了项目主持人——省茶科所江济和研究员的高度评价。 I: m# A) k/ B) A' B/ E5 \ 我们通过查阅县志等资料,召开座谈会,查证桐城小花茶的来历。茶季帮助茶农炒茶,跟班作业,多点测试,挖掘整理出传统手工桐城小花茶制作工艺。当年桐城小花茶在安庆地区十个调查点样品评比会上质冠群芳,专家评审香气结论是“清高、鲜爽持久,带兰花香”。兰花香让我如醉如痴,从此我踏入桐城小花茶的寻香之路,三十多年不离不弃,拙作“桐城小花兰花香成因初探”在《茶业通报》学术期刊发表,引起业界关注。: n6 A7 l" z |/ T
我们调查工作得到黄草尖茶农大力支持,他们最期盼能实现炒茶机械化。我带着品种、制作工艺的研究成果和乡亲们期望走出了大山,并暗下决心要帮助他们实现梦想。9 x. ] {/ U$ a6 R1 _$ G
5 p7 f4 g/ m; d. P: J 【增效】 通过开发夏秋名优茶和红茶、乌龙茶等茶类,延伸产业链,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开展茶叶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茶农技能;加强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培育茶叶科技示范户和弘扬小花茶文化等多种途径,提升小花茶的综合效应。到“十二五”末,提前实现了山区宜茶区域人均一亩茶和相应预期目标任务。6 W, l# B+ l( M# u- ~
董宏业书记调离桐城后,我市茶叶的行政推动渐渐落下帷幕,但桐城小花开发的溢出效应仍方兴未艾,尝到甜头的山区人民发展茶叶热情不减,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我曾先后两次与茶叶办同志和茶企代表去池州看望老书记,代表山区茶农感谢他对桐城茶产业所作的贡献。两次赴池他都热情接待,并亲自送我们到高速路口。老领导的平易近人作风和在桐城小花开发过程中给我的支持和教诲让我终生难忘。曾有人指责“茶下田”为“水稻田里种茶叶”,违背客观规律办事。事实胜于雄辩,山区“茶下田”的效益高于种水稻的十几倍,百姓心中有杆秤,真心为民办实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b _$ C) { E3 i. O% c
盛世兴茶 小花芬芳
, f& A% e" B' _/ W) z+ i' A2 L* E i
为实现桐城小花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强化科技对茶产业的支撑。 9 W' [) K) s- T- t$ A 2010年安徽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批准成立桐城茶叶综合试验站。由我出任站长,根据试验站的职能,我们围绕我市茶产业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先后开展了桐城小花后续茶青试制乌龙茶——铁观音的试验研究;大别山兰花茶机械连续化、标准化、清洁化设备选型与工艺研究;大别山野生茶树保护与兰花香型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高山茶园机械化采摘试验示范;茶园有机肥料的筛选与试用效果研究;民营茶叶研究所与茶叶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的实践等项目。这些前瞻性的项目试验研究,为我市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和技术储备,具备条件项目已经得到推广应用。 % j+ P4 K3 o5 c% y t) c6 }6 |9 c 抢滩登陆,抢抓小花展现机会。2009年3月,农业部“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会议在潜山县召开,我作为候选单位的代表,据理力争要求加入协作网,后来我市被增补为协作县(市),获得参加大别山茶区协作交流合作的机会。同年5月23日,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在京举办2009北京徽茶品鉴会,我们争取桐城小花列选国礼徽茶,得到了常务副会长郑之宽的大力支持,与黄山毛峰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徽茶同台推介,进入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的品鉴。 2009至2010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推荐评审全国重点产茶县(市),我市积极申报,提供翔实数据,加上我市发展无性良种茶园面积占比达70%,全国领先,后增补我市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市),并颁发证书。' ]* r# v; A/ z8 z0 q3 b) |
弘扬桐城小花茶文化,挖掘文化魅力因素。2009年以分管副市长潘桂亚为主编,我和洪放作为执行主编,牵头组织市文联的部分作家,历时三载,编著了徽茶文化丛书之一《龙眠灵韵 桐城小花》,该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第一部系统介绍桐城小花茶文化史实,从桐城文化的基本特征层面,对茶文化作了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梳理,该书出版发行进一步扩大了“桐城小花”品牌效应。 " @5 a1 E+ ]: K ]2 r+ k; j 举办茶叶赛事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2011年霍山、舒城和岳西联合举办大别山区名优茶传统手工茶炒制大赛反响强烈。第二年我市申请加入并组队参赛,2014年我市轮值成功举办第四届赛事。2016年首届吕亭采茶节和2018年第二届桐城小花采茶节的成功举办,吸引各类媒体聚焦报道,促进桐城小花茶旅游、茶文化、茶技艺及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桐城小花品牌造势的新途径。" T$ v# Q' t! x3 s7 G2 Y) C
改革开放以来,桐城小花茶先后获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中茶杯”一等奖;安徽十大品牌名茶;安徽消费者最喜爱十大名茶等荣誉。桐城小花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准,已成为我市茶农的共享品牌。我也荣幸兼任省有机茶研究会副会长,省茶协常务理事,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为桐城小花茶在行业内赢得一席话语权。 " ], i9 h) c* o 四十年来,桐城小花从传统工艺挖掘到机制工艺的改革,从大开发到后续稳步发展,茶产业已成为山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桐城小花实现了脱胎换骨、华丽转身,列为国礼徽茶,成为承载桐城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O R2 X' Y! c: K7 s6 i 祝愿桐城小花茶兰香永驻,芬芳五洲! 3 F) u3 r8 r9 q6 `& a + O" N z' y3 ^, C! M& f% v: t& y: R+ _(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