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224
- 积分
- 680
- 威望
- 0
- 桐币
- 58
- 激情
- 1383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56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0-23
桐网贡生
- 积分
- 680
鲜花( 1)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不当玩 于 2011-10-9 15:53 编辑 4 H8 j4 a+ o$ i
& S: {" Z, @# q
- f. \2 ~8 O6 K2 ]& o3 v 家乡小镇名曰挂镇,全称叫挂车河镇。挂车河得名于挂车山,而挂车山的得名,却让所有人纠结到现在。
, b3 @. ~0 B3 ^$ L% C 关于挂车山的得名,现在有两种说法比较出名,但肯定都是不正确的。
% s2 @9 N Z1 d+ I 第一种说法:得名于隘石阻路。“天险分吴魏,严关峡石通。屏藩阻淮水,得失系江东。草木腾兵气,桑麻划土风。低头怜末路,炉炭拥曹公”。这是康熙年间桐城诗人方中发咏叹石亭之战的诗句,高度概括了峡石和挂车天险以及曹休入瓮而败北的历史事实,也从侧面验证了挂车山得名之缘由:当陆逊追兵紧逼之时,曹军的战车被山崖挂住,只得弃车逃命,山崖处处留下被曹军遗弃的战车,此处就是被世人所称的挂车山,山下的大河则称之为挂车河。* W* m4 @, b5 R( j0 i- R* j
此说大谬。关于石亭之战,见《三国志.吴志.朱桓传》:“黄武七年,魏曹休将步骑十万至皖城,时陆逊为元帅击休,桓进计曰,休走必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塞路,则右生虏”。这个记载说明,早在石亭之战之前,挂车山就已经得名,挂车山得名跟石亭之战没有任何关系。再者,《三国志》只说“两道皆险厄”,并没有说隘石阻路呀。就算隘石阻路,本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各地山区隘石阻路的情况多得数不过来,这么个疏松的原因就成为地名的来由?只要险厄,哪条山路都会挂车,怎么全世界只有一个地方叫挂车山呢?
3 R- W# x1 R9 t6 _. n 第二种说法:得名于悬挂车石。《康熙桐城县志》曰,挂车山因挂车石而得名。挂车石为何?一般认为,是指山脊一块形似龙骨水车的石头。这种说法符合逻辑,旧时桐城喜好以形状为大山命名,比如龙眠山、大龙山、小龙山、屋脊山、王屋山、栲栳尖、甑苤山、大横山、船艄石、光头凸、老鹰尖、大鹰岩、小鹰岩、断颈岩等。6 H! [2 e. @3 Z3 ]/ m: m
问题是,如今挂车山巍然屹立不动,而哪块形似龙骨水车的挂车石在哪里?按理说,以一块石头给一座山命名,这块石头如果没有人文含义,一定就是巨大怪异。这么大的一块石头,因为树林密布而不易查找?显然不可能,古代的植被肯定比现在多,古人能轻易发现的大石头,今天没有理由找不到。山民炸山取石给毁了?那总得有痕迹吧,而且为什么不从山脚而偏从山崖上取石?再者,龙骨水车是什么形状?无非是伸出来的呈现出锯齿状的石头而已,如果真是这样,一般多称为象鼻山之类,而不能称为“挂车山”这么个怪异的名字。$ V2 s2 e1 {" @/ O' ?2 `
重新考证“挂车山”的得名,我们必须高度关注两个基本事实:(1)“挂车山”早在三国之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得名,这在《三国志》中是明确记载的,并不是民间以讹传讹的俗字。也就是说,“挂车”这两个字是正字,不是错别字。(2)秦汉及其之前的时期俗称上古时期,这个时期汉字的读音称为上古音,它与现在普通话的读音差别非常大。这提醒我们,在上古时期,“挂车”两个字的读音与含义跟今天可能并不相同。现在且展开来仔细分析之。) ~, U( z% G i
1.“车”通“椒”。车,chē,本义是车子。但是,上古没有舌上音,zh 、ch、sh在上古念d或t。所以,“车”的上古音念du,读若豆。中国象棋中的“车”念zhu,而zhu在上古也念du。这样我们先确定一点:“车”在上古念du。. } o5 d' C& g4 @5 g! k. G5 x
上古汉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假借字特别多。这是因为,上古由于信息交流技术不发达,往往只知道一个字的读音,并不知道这个字到底怎么写,便随便找一个字替代。特别是秦汉时期,简直是通假字大混乱。大家在中学课本中就可以找出很多例子,这里且不重复。
' I& n9 h3 v2 n8 c# Q0 K: C$ ` 上古与“车”同音都念du的字有很多。(1)猪。现在南方还有一些方言区将“猪”念为du。因为“愚”的上古音也是du,所以“猪”也比喻愚蠢;(2)煮。在安庆方言中,“煮”读若duo(夺)或tu(突),都是du的音变。比如:放到炉子锅里煮煮(duo duo);稀饭还要加把火再煮煮(tu tu)。(3)叔。因为sh在上古读d,所以“叔”的上古音是du。“叔”的本义是豆类,现在“豆”保留着上古声dòu。因为豆类比较小,所以“叔”用来表示比父亲小的父辈。现在一些地方将“叔叔”称为“大大”,“ 大”乃是du的音变。桐城人将“叔叔”称为“椒椒”,也是因为“叔”“椒”古音相同。# G; _) Y/ f' R
由此我们推定,“挂车山”中的“车”跟车辆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同音假借。那么,“车”假借为哪个字呢?我们认为,这个字是“椒”。
0 o6 [8 P1 C* I/ a2 B “椒”的右边是“叔”,表示上古音肯定从“叔”,也就是du。既然“叔”现在念shū,“椒”为什么现在念jiāo?道理很简单,这属于上古音到中古音的音变。很多上古从同声的字,现在的读音并不相同,有的差别还很大,比如:从“也”的字,他、地、驰读音就不一样。' U) m! ^$ A8 R; `" t
前文已经说过,“叔”的本义是豆类,因为豆类比较小,所以“叔”用来表示比父亲小的父辈。这说明,“小”的上古音与“叔”相同,也是du。在方言中,“小”的上古音du还有所保留,比如:牛犊(du),小牛也;小犊(du)仔子,小家伙也;情窦(du)初开,初始也;窦(du)始,开始也。2 \" G( g1 ?6 f
这说明,上古的“叔”“椒”在中古时期朝着两条路径在音变,一条是直接由du音变为shū,另一条是由du音变为nao(小与老反训),又音变为xiao或jiāo,这属于叠韵通假。$ P+ T! p" {8 _' }- s
不懂音韵学的一般读者看不懂以上这些分析没有关系,你只要记住一点:椒、叔、小、豆几个字,上古音与“车”相同,都读若du。所以,“挂车山”中的“车”必定是以上这几个字当中的一个,很有可能就是“椒”。
4 A( x0 v" [0 c0 Y& C 2.“挂”通“花”。挂,guà,本义并不是悬挂,而是撕破、撕开、分别的意思。《说文》画也。这里的“画”不是指绘画,而是通“划”,即撕开、分开。在上古时期,画、挂、划、华几个字是相通的,即使在近代,还经常说“把西瓜华开”。在方言中,还保留着“挂”的本义,比如:衣服被刺挂破之;身上挂之好几个口子。这里的“挂”绝对不是悬挂的意思,而是划开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本多作画者,此等皆有分别画出之意。陆德明云,挂,别也。后人乃云悬挂,俗制掛字耳”。段氏说得很清楚,“挂”的本义就是画、挂、划、华,直到唐宋以后“挂”才有悬挂之义。
/ I* t/ k1 s$ x/ u4 k4 b/ i% T0 d+ G 但“挂车山”中的“挂”显然不是“挂”的本义,不可能指撕开、分开。它还是属于一声(同声)通假,即“挂”通“花”。大家在中学就知道“华”通“花”,既然“挂”通“华”,自然“挂”也通“花”。0 ?6 }& d% T! f0 H( ]" h8 Y# g
我们将“挂”与“车”的上古含义合在一起,徒然有一个惊奇的发现:“挂”通“花”;“车”通“椒”;“挂车”,花椒也。但是请注意,秦汉时期的“挂车”不念huā jiāo,而是读若huā du。
* B0 ~3 {( N' K+ J 如果你不相信我们的结论,请接着看下面的分析,不由得你不信。5 a- W9 @4 |& ?2 X! w, z3 |6 o! d# Z
3.椒岩=挂车山。可以想见,古代的挂车山一定比现在的范围要大得多,搞不好指整个一片山脉。在今天的挂车山,最出名的要数椒岩。那么,“椒岩”是什么意思呢?- T% o# V* q% f6 X* T. Y# O* u
前面我们强调过,“挂车”两个字是见诸于正史的,并不是民间以讹传讹的俗字。但是,“挂车”的读音一定是随着时代与时俱进的,这是挡也挡不住的。现实的情况是:“挂”的读音由huā音变为guà;“车”的读音由du音变为chē。山,shān,根据“古无舌上音”的规律,sh声上古是d声;岩,yán,根据“喻四归定”的规律,y声上古也是d声。这说明,“山”与“岩”上古读音相近。退一步讲,就算“山”与“岩”读音不一样,字义也是相近的。
: ]0 F7 a' ^6 k9 O& y1 r 由此而推之,今天的“椒岩”就是古代的椒山、车山。只不过,民间在称“椒岩”时,将“挂车山”前面的“挂”(花)省略了。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长期以来,中国人所称的“椒”都是指花椒,将“花椒”简称为“椒”一点也不会造成混乱。所谓的胡椒、辣椒,是相当迟的时间才从海外传过来的。7 K6 v( B9 K1 W8 C% }8 h6 ?
概而言之,“挂车山”,花椒山也。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听角落里的声音 在2011-10-10 08:22 送朵鲜花 并说: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