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66|回复: 37

[桐城文] 桐城地名新考:挂车山——花椒山

[复制链接]

15

主题

98

回帖

68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80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1-10-9 15: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不当玩 于 2011-10-9 15:53 编辑 4 B" a8 p+ D6 ]( Y

1 a/ x* |4 |9 F  `: H: X) A# G- W: A
        家乡小镇名曰挂镇,全称叫挂车河镇。挂车河得名于挂车山,而挂车山的得名,却让所有人纠结到现在。
8 T' N* r$ t7 @2 Q; L& n7 j        关于挂车山的得名,现在有两种说法比较出名,但肯定都是不正确的。
8 x+ d, m$ s  D/ c5 r        第一种说法:得名于隘石阻路。“天险分吴魏,严关峡石通。屏藩阻淮水,得失系江东。草木腾兵气,桑麻划土风。低头怜末路,炉炭拥曹公”。这是康熙年间桐城诗人方中发咏叹石亭之战的诗句,高度概括了峡石和挂车天险以及曹休入瓮而败北的历史事实,也从侧面验证了挂车山得名之缘由:当陆逊追兵紧逼之时,曹军的战车被山崖挂住,只得弃车逃命,山崖处处留下被曹军遗弃的战车,此处就是被世人所称的挂车山,山下的大河则称之为挂车河。
9 `  }5 \! l. B, n3 {" }        此说大谬。关于石亭之战,见《三国志.吴志.朱桓传》:“黄武七年,魏曹休将步骑十万至皖城,时陆逊为元帅击休,桓进计曰,休走必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塞路,则右生虏”。这个记载说明,早在石亭之战之前,挂车山就已经得名,挂车山得名跟石亭之战没有任何关系。再者,《三国志》只说“两道皆险厄”,并没有说隘石阻路呀。就算隘石阻路,本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各地山区隘石阻路的情况多得数不过来,这么个疏松的原因就成为地名的来由?只要险厄,哪条山路都会挂车,怎么全世界只有一个地方叫挂车山呢?
+ q" @) [  X8 @9 G% J$ R. ]0 M  }# Y        第二种说法:得名于悬挂车石。《康熙桐城县志》曰,挂车山因挂车石而得名。挂车石为何?一般认为,是指山脊一块形似龙骨水车的石头。这种说法符合逻辑,旧时桐城喜好以形状为大山命名,比如龙眠山、大龙山、小龙山、屋脊山、王屋山、栲栳尖、甑苤山、大横山、船艄石、光头凸、老鹰尖、大鹰岩、小鹰岩、断颈岩等。5 |8 @1 j$ d5 }7 @/ }
        问题是,如今挂车山巍然屹立不动,而哪块形似龙骨水车的挂车石在哪里?按理说,以一块石头给一座山命名,这块石头如果没有人文含义,一定就是巨大怪异。这么大的一块石头,因为树林密布而不易查找?显然不可能,古代的植被肯定比现在多,古人能轻易发现的大石头,今天没有理由找不到。山民炸山取石给毁了?那总得有痕迹吧,而且为什么不从山脚而偏从山崖上取石?再者,龙骨水车是什么形状?无非是伸出来的呈现出锯齿状的石头而已,如果真是这样,一般多称为象鼻山之类,而不能称为“挂车山”这么个怪异的名字。7 V3 A+ N9 z2 J; z# ~: s% b' N
        重新考证“挂车山”的得名,我们必须高度关注两个基本事实:(1)“挂车山”早在三国之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得名,这在《三国志》中是明确记载的,并不是民间以讹传讹的俗字。也就是说,“挂车”这两个字是正字,不是错别字。(2)秦汉及其之前的时期俗称上古时期,这个时期汉字的读音称为上古音,它与现在普通话的读音差别非常大。这提醒我们,在上古时期,“挂车”两个字的读音与含义跟今天可能并不相同。现在且展开来仔细分析之。
8 K! b3 a. e  r2 {8 A% S        1.“车”通“椒”。车,chē,本义是车子。但是,上古没有舌上音,zh 、ch、sh在上古念d或t。所以,“车”的上古音念du,读若豆。中国象棋中的“车”念zhu,而zhu在上古也念du。这样我们先确定一点:“车”在上古念du。+ B$ y* t2 J4 _$ i6 A9 k
上古汉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假借字特别多。这是因为,上古由于信息交流技术不发达,往往只知道一个字的读音,并不知道这个字到底怎么写,便随便找一个字替代。特别是秦汉时期,简直是通假字大混乱。大家在中学课本中就可以找出很多例子,这里且不重复。2 C  e& J+ H! |5 b  |  `8 A3 _# X
        上古与“车”同音都念du的字有很多。(1)猪。现在南方还有一些方言区将“猪”念为du。因为“愚”的上古音也是du,所以“猪”也比喻愚蠢;(2)煮。在安庆方言中,“煮”读若duo(夺)或tu(突),都是du的音变。比如:放到炉子锅里煮煮(duo duo);稀饭还要加把火再煮煮(tu tu)。(3)叔。因为sh在上古读d,所以“叔”的上古音是du。“叔”的本义是豆类,现在“豆”保留着上古声dòu。因为豆类比较小,所以“叔”用来表示比父亲小的父辈。现在一些地方将“叔叔”称为“大大”,“ 大”乃是du的音变。桐城人将“叔叔”称为“椒椒”,也是因为“叔”“椒”古音相同。' A8 [# c( }+ c. D( x' h! F
        由此我们推定,“挂车山”中的“车”跟车辆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同音假借。那么,“车”假借为哪个字呢?我们认为,这个字是“椒”。
6 w9 A) z" H9 S' R        “椒”的右边是“叔”,表示上古音肯定从“叔”,也就是du。既然“叔”现在念shū,“椒”为什么现在念jiāo?道理很简单,这属于上古音到中古音的音变。很多上古从同声的字,现在的读音并不相同,有的差别还很大,比如:从“也”的字,他、地、驰读音就不一样。! D+ h) `' t1 L  p/ l5 z  z
        前文已经说过,“叔”的本义是豆类,因为豆类比较小,所以“叔”用来表示比父亲小的父辈。这说明,“小”的上古音与“叔”相同,也是du。在方言中,“小”的上古音du还有所保留,比如:牛犊(du),小牛也;小犊(du)仔子,小家伙也;情窦(du)初开,初始也;窦(du)始,开始也。8 @6 u& s! k; ]
        这说明,上古的“叔”“椒”在中古时期朝着两条路径在音变,一条是直接由du音变为shū,另一条是由du音变为nao(小与老反训),又音变为xiao或jiāo,这属于叠韵通假。
  E! H/ `6 W+ m5 {1 \3 O        不懂音韵学的一般读者看不懂以上这些分析没有关系,你只要记住一点:椒、叔、小、豆几个字,上古音与“车”相同,都读若du。所以,“挂车山”中的“车”必定是以上这几个字当中的一个,很有可能就是“椒”。% G4 Z: K, W8 b5 u5 B# \2 g
        2.“挂”通“花”。挂,guà,本义并不是悬挂,而是撕破、撕开、分别的意思。《说文》画也。这里的“画”不是指绘画,而是通“划”,即撕开、分开。在上古时期,画、挂、划、华几个字是相通的,即使在近代,还经常说“把西瓜华开”。在方言中,还保留着“挂”的本义,比如:衣服被刺挂破之;身上挂之好几个口子。这里的“挂”绝对不是悬挂的意思,而是划开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本多作画者,此等皆有分别画出之意。陆德明云,挂,别也。后人乃云悬挂,俗制掛字耳”。段氏说得很清楚,“挂”的本义就是画、挂、划、华,直到唐宋以后“挂”才有悬挂之义。
% o; F; N$ m0 E4 r: q. r! t/ w        但“挂车山”中的“挂”显然不是“挂”的本义,不可能指撕开、分开。它还是属于一声(同声)通假,即“挂”通“花”。大家在中学就知道“华”通“花”,既然“挂”通“华”,自然“挂”也通“花”。9 k( l  M) d$ ^- L) ?- B5 q; u
        我们将“挂”与“车”的上古含义合在一起,徒然有一个惊奇的发现:“挂”通“花”;“车”通“椒”;“挂车”,花椒也。但是请注意,秦汉时期的“挂车”不念huā jiāo,而是读若huā du。; S& z7 x- l6 I( F2 T
        如果你不相信我们的结论,请接着看下面的分析,不由得你不信。
5 i9 ?1 L7 _: T( a  u3 e# r        3.椒岩=挂车山。可以想见,古代的挂车山一定比现在的范围要大得多,搞不好指整个一片山脉。在今天的挂车山,最出名的要数椒岩。那么,“椒岩”是什么意思呢?, @/ k) G+ _/ ^* O" f
        前面我们强调过,“挂车”两个字是见诸于正史的,并不是民间以讹传讹的俗字。但是,“挂车”的读音一定是随着时代与时俱进的,这是挡也挡不住的。现实的情况是:“挂”的读音由huā音变为guà;“车”的读音由du音变为chē。山,shān,根据“古无舌上音”的规律,sh声上古是d声;岩,yán,根据“喻四归定”的规律,y声上古也是d声。这说明,“山”与“岩”上古读音相近。退一步讲,就算“山”与“岩”读音不一样,字义也是相近的。
% O  D5 e$ S6 G/ v        由此而推之,今天的“椒岩”就是古代的椒山、车山。只不过,民间在称“椒岩”时,将“挂车山”前面的“挂”(花)省略了。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长期以来,中国人所称的“椒”都是指花椒,将“花椒”简称为“椒”一点也不会造成混乱。所谓的胡椒、辣椒,是相当迟的时间才从海外传过来的。" |( U1 a7 @) }& d0 `. L0 ]  T
概而言之,“挂车山”,花椒山也。

评分

参与人数 2桐币 +16 收起 理由
千年一梦 + 10
一苇过江 + 6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

听角落里的声音  在2011-10-10 08:22  送朵鲜花  并说:崇拜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

主题

227

回帖

84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45
QQ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1-10-9 16: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沙发。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225

主题

2万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930
QQ
鲜花(130) 鸡蛋(5)
发表于 2011-10-9 16: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真不当玩:lol。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

主题

227

回帖

84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45
QQ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1-10-9 16: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花椒树么?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4

主题

202

回帖

342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342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1-10-9 16: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我在桐潜路哦,知道那,还有个“栲栳”尖的是把,那两个字打不出来:'(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5

主题

98

回帖

68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80
鲜花(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7: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是,“花”在这里并不是指花朵,花椒的花朵其实并不显眼。因为花椒多刺,多刺则容易划人也。所以,“花”在这里跟画、挂、划、华的意思是一样的,指撕开、分开。准确地讲,“花椒”应当写为“华椒”“划椒”“挂椒”可能更好一些。1 V. K3 W! N% U; ^2 ]; k& @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1-10-9 20: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结论应该还需要更为有力的证据支撑。今名花椒,古人未必称之为花椒。比如明代以前就很少有花椒的说法,甚至明代的一些人都不称之花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椒红”,更早的时候,比如先秦直呼为“椒”。桐城并非花椒主产区,花椒古时多产自西北和四川,所以又称之为秦椒和川椒。另外,椒岩和挂车山是否能划等号并没有明确的依据。桐城人说的岩,其实是崖,指的都是陡峭高耸的悬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9

主题

3556

回帖

5758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758
鲜花(8) 鸡蛋(1)
发表于 2011-10-9 21: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邑西挂车河为川广楚滇孔道 这是考据 至于跟花椒有关联 这是文论 当然楼主撰文夸而有节 饰而不诬 赞一下!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42

回帖

84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84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1-10-9 22: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长见识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5

主题

98

回帖

68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80
鲜花(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上古时期,挂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划破,没有悬挂的意思,花椒的花通划、挂、华,也就是说花椒就是刺椒,挂车,是说这个山长满刺椒,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简称椒跟花椒有什么矛盾呢?所谓的川椒之类那是指家花椒,这里的花椒肯定是指野花椒,也就是竹叶椒。
6 g: S: _5 V  X, L+ D- v很多东西,错久了,人们就习惯了。
+ d  }+ O$ m% n  t既然上古挂没有悬挂的意思,所谓的挂着水车就根本不可能了
1 k  U; ~4 i# Q# f( T5 e- R所谓的挂住明显违反常识,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非要相信
4 S; m: ^' Z' X8 J: n: Q# S( [很多人不知道上古音与现在有极大的差别,以现在的读音来推理,怎么可能正确呢
8 s+ t3 ~4 ]: `0 W包括后面我要说,桐城早期一些带姓氏的地名,其实跟姓氏都没有什么关系,
- O9 F( ^$ u0 G. v! _  \" Y比如孔城不是姓孔的,鲁谼不是姓鲁的,吕亭不是姓吕的
, u$ S' g' o1 s. w# u7 J4 Z反而后起的一些地方,姓氏可能是真的
& e9 u! B# Y" H& f关于挂车山,这个结论是做实了的,应当没有什么疑问,所以我写得很长,就是要把问题讲清楚,可惜有些人不认真看贴。

点评

我一直以为划破的用《刮》来表示的呢  发表于 2011-10-10 08:27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